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亲朋挚友亦须防——古代公文写作中的告密事件
作者:眭达明  来源:书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告密  吕嘉问  唐德宗  乾隆皇帝  阳城  挚友  宋神宗  文件材料  公文写作 
描述:,许多秘书工作者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然而,如果文件材料事涉机密而又所托非人, 却往往要吃大亏。在这方面,清朝的曹锡宝就摔了大跟头。
中山《兆域图》:我国古代实用图的例证
作者:唐晓峰  来源:上海文博论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地图集  形势图  实用  例证  相对性  我国古代  地域范围  准确  周礼 
描述:等王朝观念或郡县国体,这样的图包容地域范围大,注意位置的相对性,但
古代儒者的“反佛”与“亲佛”纠结:以李觏为例
作者:陈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反佛  反佛  亲佛  亲佛  儒佛关系  儒佛关系 
描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佛"与"亲佛"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佛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
文化史与古代文学研究释例:以汤显祖《南柯记》与佛教文化为例
作者:庞钦月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南柯记  南柯记  佛教  佛教  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描述: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很深的联系,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渗透出佛教文化的印记。汤显祖的《南柯记》就是其中之一,《南柯记》中不仅渗透着许多佛教思想,而且其中也引用了一些佛教故事。作品中通过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表现了作者当时的思想与作品的意义。
从泓水之战浅析古代“礼”法精神
作者:操竹青  来源: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襄公  泓水之战  周礼法律 
描述:现的礼法精神以及我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
“宰相必起于州部”:古代对官员“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视
作者:张晓政  来源:月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汉宣帝  国家治理  主官  二级制  宰相  州县  始终保持  基层  王安石 
描述:意深刻。作为州、县主官的太守(郡守、知府、知州)、县令(县长、知县)执掌一方政务,其得人与否,直接关系一方治乱兴衰,地位尤为特殊。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之二) 古代弓和矢的发展历程
作者:陈明远 金岷彬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弓矢  木矢  竹矢  石簇  箭杆  甲骨文  周禮考工记  岩画  弋射 
描述:矢为木制或竹制且无镞。本文考证:殷墟甲骨文已有"弓"与"矢"等字,甲骨文"弓"字象形,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主要区别在无弦的弓"单、弹"和有弦之木弓"引、射、弜等"。进一步诠释《周禮·考工记》中的古代
士绅与戏曲:试论宜黄戏发展过程中文人所起的作用
作者:徐海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宜黄  宜黄  地方戏  地方戏  士绅  士绅 
描述:明清时期的宜黄戏曲繁荣,是当时江西东南部戏曲活动的中心,具有戏乡的美称。探索这一时期宜黄戏曲兴盛的原因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从地方士绅与在地方文化关系角度来分析明清时期宜黄的戏方戏的兴盛,并希望能
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
作者:王省民 黄来明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折子戏  《牡丹亭》  《牡丹亭》  碎片化  碎片化 
描述:折子戏的传播特点及其审美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其传播的社会价值。
以“青春”的形式演绎经典:论评剧戏曲电视剧《花为媒》
作者:吕茹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电视剧  当代戏曲  发展道路  经典  演绎  牡丹亭  戏曲程式  戏曲观众  剧种  青年观 
描述:2004年,文化名人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的文化精英共同推出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青春版的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演绎,对当代戏曲的未来发展道路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