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992)
报纸(2313)
学位论文(604)
图书(200)
会议论文(98)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89)
历史名人 (2786)
地方风物 (136)
文化溯源 (94)
非遗保护 (56)
宗教集要 (24)
才乡教育 (20)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803)
2013(480)
2012(771)
2010(643)
2009(582)
2008(616)
2007(427)
2006(285)
2005(244)
2004(206)
按来源分组
其它(804)
苏州杂志(17)
文化艺术研究(1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6)
时代文学(6)
北方文学(下半月)(3)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对外传播(2)
政大中文学报(1)
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作者:刘慧  来源:作家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较研究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
牡丹亭》重言词研究
作者:曹传梅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言词  重言词  词类  词类  形式  形式  音节  音节 
描述:穷尽性考察,对<牡丹亭>中的114个(本文数据均除去重复使用情况)重言词从词类、形式上、音节上作了具体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作者:舒文昌 刘卓  来源:西江月(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同为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因其各自所处时代环境、阶级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学主张的不同,导致他们戏剧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本文试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人生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李枝盛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  情感  理性  理性  人生  人生  社会  社会  个人  个人 
描述:性”之抒发又要“合情合理”即合“度”。“合度”是艺术的法则,人生的准绳,也是文明的内涵。
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较研究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
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概述
作者:江巨荣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研究概述  杜丽娘  二十世纪  曲学家  戏剧史  曲律  研究者  研究资料 
描述:学术上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论《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张居正  陈继儒  戏曲创作  现实生活  研究者  杜丽娘  时事剧  研究 
描述:论《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程华平一在明代和清代,许多人在阅读完《牡丹亭》之后肯定地认为,汤显祖创作这部作品很明显是在影射、讽刺一些与自己有些恩怨与不快的人。但这个人究竟是谁,研究者们的看法有着很大
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
作者:王燕飞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写作年代  写作年代  汤显祖  汤显祖  创作地点  创作地点  戏剧  戏剧  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 
描述: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
新观众眼里的新版《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剧  新版  昆曲  观众  舞台布景  瓷碗  些微  长夏  剧种 
描述:海定学院 谢腾: 好剧如同醇酒一般,时间越久,越加醇香。昆剧《牡丹亭》就是这样的好酒,久演不息! 让人回味无穷。新版昆剧《牡丹亭》试演成功,仿佛百年的“女儿红”取出,盛在汉代瓷碗中让饮者有色、香、味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差异之我见
作者:谢倩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爱情描写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分别成功的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艺术形象。本文分析了她们各具时代特点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之于爱情的差异,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