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17)
报纸(786)
图书(23)
学位论文(20)
会议论文(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18)
地方文献 (185)
非遗保护 (20)
才乡教育 (10)
地方风物 (8)
宗教集要 (6)
红色文化 (6)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71)
2013(94)
2012(123)
2009(77)
2006(45)
2002(24)
1995(31)
1986(20)
1985(19)
1979(8)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12)
新民晚报(8)
解放日报(6)
艺术评论(4)
上海文化艺术报(3)
青年文学家(2)
学习与探索(1)
高中生之友(1)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1)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
刘绍唐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不容青史尽成灰──刘绍唐和他的《
作者:张昌华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唐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不容青史尽成灰──刘绍唐和他的《
熔铸古今 承前拓新——黄松坚和他的陶艺创作
作者:陶文  来源:雕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艺美术  黄松  拓新  作品  石湾陶艺  陶艺创作  博物馆  贴塑  收藏  红军长征 
描述:在中国陶塑艺术大师中,黄松坚有着令人注目的独特风采.  黄松坚,1940年生于广东东莞,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聂子述和他辑刻的《宋拓郁孤台法帖》
作者:王天晴 李雪萍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临川文化  聂子述  聂子述  郁孤台法帖辑刻  郁孤台法帖辑刻 
描述:介绍了聂子述和他辑刻的《宋拓郁孤台法帖》,并根据法帖的内容阐述了他的书法艺术性、学术资料性、以及文物鉴赏性等珍贵价值,是古代临川文化的又一个新的亮点。
重写中华古史--访史式教授和他的台湾合作者黄大受教授
作者:李富根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式  黄大受  历史研究  中国  治学精神  民间合作  《中华民族史》 
描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舒同作品 真伪难辨 艺术圣殿雾里看花
作者:李远方  来源:中国防伪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  书法艺术  杂志社  真伪问题  法院  遗作  伪作  书法家  证言 
描述:当今的书画市场已赝品泛滥成灾。此话一点也不为过,但究竟泛滥到什么程度,大多数人心中没底。读罢此文,您或许能长点“见识”,在中国的艺术圣殿美术馆,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公开展出之后,方方面面烽烟顿起
南丰傩面具艺术的写实\象征与意象
作者:宗恒 肖滢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丰傩面具  南丰傩面具  象征  象征  意象  意象 
描述:南丰傩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之一,其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其制作和使用中由浅入深,表现出其艺术的写实、象征和意象的特征。
南丰傩面具艺术的写实、象征与意象
作者:宗恒 肖滢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丰傩面具  南丰傩面具  象征  象征  意象  意象 
描述:南丰傩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之一,其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其制作和使用中由浅入深,表现出其艺术的写实、象征和意象的特征.
谈昆曲电视剧《牡丹亭》的艺术再创作
作者:倪立  来源:中国电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电视剧  昆曲  传统戏曲  电视台  场景  蒙太奇  观众  柳梦梅 
描述:昆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绵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各阶层民众的喜爱。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欣赏它的婉转典雅、柔曼悠远,一些电
同宗文化见证异族艺术的对话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罗》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
作者:钱国桢  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游园》  《牡丹亭·游园》  艺术分析  艺术分析 
描述:初步艺术研究,试图探索我国众多戏曲艺术的分析方法。为最终建立中国戏曲艺术作品分析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