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14)
报纸(167)
图书(123)
学位论文(93)
会议论文(5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94)
地方文献 (101)
宗教集要 (20)
地方风物 (14)
才乡教育 (11)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10)
2013(107)
2011(149)
2010(116)
2009(116)
2003(53)
1988(54)
1987(64)
1975(14)
1960(16)
按来源分组
华夏文化(6)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
法学论坛(1)
榆林学院学报(1)
从新版《牡丹亭》昆剧改革
作者:王堂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  昆剧  《牡丹亭》  戏剧改革 
描述:和臆测。
比较法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李孝堂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文学教学  比较法  《三国演义》  诸葛亮借东风  《三国志》  《史记》  杜丽娘  封建礼教  《牡丹亭》  《西厢记》 
描述:下几种情形: 一、讲授一部作品,与另外作品进行比较 我在讲授《三国演义》时,与《三国志》进行比较,与《史记》等书进行比较。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时,极力描写他用兵如神。他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更主要的是一位军事家。他既能制定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方针政策,又能指挥具体战役,而且每战必胜,有超人的指挥才能。作者甚至把诸葛亮写成天文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他能预知天气的变化,制造木牛流马。而《三国志》却不是这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后人则根据陈寿的话说诸葛亮“长于政而不长于军”,说他主要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军事家。如果说他也懂一点军
时代精神的颂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比较
作者:陈小琴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时代精神  莎士比亚戏剧  颂歌  高中语文教材  九十年代  十六世纪 
描述:时代精神的颂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比较
昆剧《牡丹亭》的音乐设计
作者:许晓明  来源:报刊资料选汇(戏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昆剧《牡丹亭》的音乐设计
李贽《四书评》的真伪问题
作者:刘建国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评  周亮工  真伪问题  李贽  叶昼  伪书  水浒传  著作  四书  藏书 
描述:工之说不可轻信主张《四书评》是伪书的人认为,“周亮工之说不能否定。”他们说:“《四书评》是李贽的著作,还是冒牌的膺品?谈到这个问题,大家都会首先想到周亮工在《书影》卷一的一段话:‘坊间种种借温陵(按,李贽号温
从“令作诗”主语的省略
作者:刘鉴平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诗  主语  先人  承前  王安石  孙膑  前时  《扁鹊见蔡桓公》  句子成分  文言文 
描述:语都是王安
《伤仲永》教学
作者:石泽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  有补于世  伤害  理解  抒情为主  异能  钱币  作者  全文  王安石 
描述: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木兰诗》的时代和主题
作者:许善述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木兰诗  木兰从军  孔雀东南飞  主题思想  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  胡应麟  焦仲卿  诗歌史  北朝民歌 
描述:《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似曾相识与记忆犹新——再认与再生
作者:燕国材  来源:上海教育科研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再认  再生现象  重新认识  李益  记忆心理学  称名  宋代  晏殊  认知  唐代诗人 
描述:月的时候又飞回来了,这自然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而把它们再认了出来.唐代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前四句诗,也能很好地说明再认,其诗云:"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与外弟儿时本来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战乱,分别已达十年之久.现在各自都长大了,面貌、身材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乍一晤面,虽有似
语文教学中的传道问题
作者:费立珍  来源: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道统一  王安石变法  语文基础训练  《游褒禅山记》  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形式  语文教师  教学实践  思想教育 
描述:语文教学中的传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