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87)
期刊文章(1062)
图书(26)
会议论文(14)
学位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74)
才乡教育 (10)
地方文献 (9)
红色文化 (5)
宗教集要 (2)
文化溯源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2)
2013(112)
2012(229)
2011(175)
2010(385)
2009(207)
2006(42)
1999(22)
1997(49)
1995(44)
按来源分组
侨报(17)
博览群书(6)
中国文化报(6)
东方艺术(4)
经济日报(4)
温州都市报(3)
财经杂志(3)
商丘日报(3)
航空史研究(2)
燕赵都市报(1)
绍铭、王润华等相继访问苏大
作者:秋梵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润华  华文文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苏州大学  后现代  学术交流  中文系  研究中心  主义文学  大世界 
描述: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四月中下旬,新加坡作家访问团(一行15人)应中国作协之邀来华访问,团长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主任Edwin Thumboo(唐爱文)教授和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润华博士.除与各地中国作家见
独特风格与习惯性局限——论绍棠的长篇小说《这个年月》
作者:何思玉 宋立民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独特风格  长篇小说  习惯性  新时期文学  道德价值判断  文学作品  社会生活  传统道德  改革方案 
描述:亲们树碑立传,为儒林村撰写村史:推出了以《蒲柳人家》为代表的
漫评德清《欧阳修论稿》(兼介有关书籍)
作者:王煜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论稿  漫评  书籍  范仲淹  王安石  诗文比较  富弼  北宋党争  新亚研究所 
描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子健曾撰《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汪淳著《韩、欧诗文比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质量俱平庸。
难忘的交谈——深切怀念绍棠老师
作者:马体忠  来源:新闻出版交流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绍棠  图书出版合同  古典小说  书法  童年经历  创作源泉  黄巾起义  字如其人  小说结构  尊重历史 
描述:难忘的交谈——深切怀念绍棠老师马体忠夜里静极了,窗外还在下着雨。灯光下,我手捧着刘老师的遗作,心情难过极了,眼里盈满了泪水……初次合作非常愉快。约稿时我只是提前打了个电话,刘老师便欣然应许,把几十
作家绍棠将部分文学手稿捐献给通县档案馆
作者:张全义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档案馆  县档案局  手稿  书信  绍棠  证章  领导  捐献  通县  文学创作 
描述:1990年8月以前,著名作家绍棠就有把自己的著作、手稿、证章、证书和书信捐献给自己的家乡——通县的愿望。他这个想法被家乡知道后,通县档案局与县政府的领导曾几次到绍棠家中看望并具体商谈。1990年
结识与诀别——恸悼当代著名作家绍棠先生
作者:孟宪良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我是县文化馆一个年轻的创作干部。是日下午2时许,一位身材茁壮、黑红脸膛、鼻梁上架着眼镜的中年汉子,手拎一只鼓鼓囊囊的大提包,径直走进通县文化馆大门:“这里是县文化馆吗?”他看了我一眼,说话忌“主语”。“同志,你找谁?”我望着这个陌生人,感到他身上有股豪气。
怀念大年先生--相识日本与重逢中国及其他的追忆
作者:野泽丰 曾支农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年  近代史研究  历史学家  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讨论会  年代  怀念  中国社科院  代表团  访问 
描述:辛亥革命的学术研讨会;而论及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日本学者与大年先生的关系,则可追溯到近40年前的1963年。那年11月,大年先生作为中国学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访问了日本。从那以后,我们之间建立了
植根在丰饶的大地上(绍棠侧记)
作者:张棣  来源:文学知识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植根在丰饶的大地上(绍棠侧记)
心灵美的颂歌(喜读绍棠的中篇小说《鹧鸪天》)
作者:王振荣  来源:钟山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心灵美的颂歌(喜读绍棠的中篇小说《鹧鸪天》)
韵远对小儿舌诊动态观察与研究
作者:陈颂芳 李桂菇 阎慧敏 刘景惠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舌诊  韵远  儿童 
描述:尚未有过记载,它是师在数十年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到的宝贵经验,对诊治小儿外感性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至于红点的出现和变化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对和研究。我们暂将小儿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