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58)
报纸(835)
学位论文(28)
会议论文(17)
图书(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76)
地方文献 (32)
宗教集要 (16)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7)
地方风物 (6)
文化溯源 (5)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2(104)
2009(119)
2008(91)
2007(58)
2002(24)
2001(26)
1994(30)
1993(24)
1987(18)
1985(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49)
宋代文化研究(3)
知识窗(3)
长城(2)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
贵州文史丛刊(1)
语文教学研究(1)
各界(1)
浙江人大(1)
宜宾师专学报(1)
贾宝玉《春夜即事》新释
作者:王人恩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研究  杨万里  曹雪芹  《牡丹亭》  《西厢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本草纲目  破晓时  杨诚斋 
描述:语和内容,前贤今哲已有多种阐释,为后学解读多所嘉惠。但是,客观地说,诸种解释尚有不妥之处,给人以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感,看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想从解释“蟆更”一词入手,进而对全内容做一解说
再谈薛宝琴怀古谜底
作者:王达津  来源:紫禁城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怀古诗  桃叶  再谈  桃花心木  六朝  牡丹亭  家制度  自然  梅花  镜框 
描述:首,《古今乐录》说是王献之为桃叶所作,歌的一首是:
四首 悼粤剧前辈谢老先生
作者:温志鹏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粤剧  香港中文大学  新亚书院  研讨会  遗老  语文  广西  黄鹤  粤曲  抵港 
描述:凄悲,谨赋四绝以吊。
心余创作阶段考辨
作者:吴长庚  来源:上饶师专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作阶段  诗歌创作  王安石  杨诚斋  基本过程  考辨  成功之路  基本阶段  全过程  自成 
描述:之路,大体上都经历了始学一家,兼及各家,自成风格三个基本阶段,从而完成了由继承到创新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积累到超越的过程,是自我实现的基本过程,文学家、艺术家莫不知此。蒋士铨论诗不喜诚斋,但他却也走过了与杨诚斋相似的道路,有着较明显的变化阶
新话十一则(四)
作者:许永璋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还乡”  仇注  宝应元年  樱桃  五言绝句  胡应麟  《潜溪眼》  艺术特色  陶谢 
描述:新话十一则(四)许永璋一、江亭(原诗从略)穷寒趋暖日,野望伦怀时。心逆浮云竞,意期逝水迟。江山宁有待?直笥已无私。极目归何处?乾坤寄此诗。杜公依旧次,当作于上元二年。杜公作此诗时之心情,观第二句
杜甫兼蔡琰风骨
作者:曾亚兰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笳十八拍》  蔡琰  杜甫  《悲愤  王安石  变化发展  赵次公  七歌  安史之乱  沈德潜 
描述:杜甫兼蔡琰风骨曾亚兰杜甫博览群书,作诗善学古人,兼取众长,兼学众体,其千汇万状,熟古熟杜者自知其味。杜集中有不少骚体气韵,有些名篇力作兼具蔡琰风骨,后世对此多有所识。杜甫师法蔡琰,前人朱熹、钟
新话五则(三)
作者:许永璋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发展规律  七言绝句  四杰  胡应麟  毛先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身名俱灭  文学传统  《孔子世家赞》 
描述:新话五则(三)许永璋一、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原诗从略)玄都藏奥运,国引情长。排律开新域,流形主故常。七龄凤翮上,百韵虎牙旁。坟典原承古,风骚递入梁。斯篇宏老学,精诣发奇光。尚友邀英哲,系心
临川四梦的剧系统
作者:沈鸿鑫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牡丹亭》  写作年代  《邯郸记》  汤显祖  南柯记  系统工程  万历十九年  戏剧家 
描述:品从思想内容到艺
王安石与梅尧臣唱和农具
作者:王永厚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梅尧臣  生产工具  农具  宋代  思想家  参知政事  农业  歌咏  劳动人民 
描述:思想家、诗人。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后擢升宰相。他在从政时,积极推行新法,后因遭保守派反对而失
试论黄庭坚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作者:孙兰廷  来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黄庭坚  西北地区  市易法  学士  涪州  国子监  司马光  太和县  艺术成就 
描述: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因曾贬官涪州,遂号涪翁。他博学多才,散文、、词齐工,与苏轼,合称“苏黄”,词与秦观,合称“秦七黄九”。书法是宋代四家之一。他的诗文曾得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赞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