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名人妙语警句——道德篇(一)
作者:刘海斌  来源:河南税务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克雷洛夫  陆九渊  贝多芬  警句  百万金  所生  寓言  药言  培根 
描述:、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贝多芬六、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则使把百万金钱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愉不盗.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明代初期的心性道德之学
作者:刘宗贤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道德  明代初期  陈献章  明儒学  知识分子  “理”  陆九渊  朱陆合流  道德实践  方孝孺 
描述:文人学土,一方面却不许将官任用他们,“太祖于国初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容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冲1辰:(国初事迹》,其目的是防备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与部下将官结合会威胁他的地位①,有碍其统一大业的实现。明
教师应是社会道德的先行者
作者:李明阳  来源:辽宁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道德建设  教师  不同角度  师德修养  道德必须  人类文明  强制性  法律  学校  师德建设 
描述:是高尚的,这样才能引领后人。
论报应、报应的制约与一般预防:兼论一般预防不应是刑罚目的
作者:韦临 流銮  来源:法律适用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一般预防  刑罚目的  预防犯罪  罪刑相应  刑法理论  公平与正义  特殊预防  思维定势  目的意义  罪刑关系 
描述:就在于将犯罪者所承受的刑罚描述为罪犯自身罪过与行为的反致,也就是将刑罚的发动在因果论意义上归罪犯自己。我国刑法理论“罪刑相应”的原则,实质上就是报应观念的直观昭示。“犯多大的罪,便判多重的刑,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罪刑相称”,罪犯不仅仅因其罪过与行为而承担刑罚,而巨因其罪过与行为的危害程度承担合理的刑罚。刑罚发动的程度,在因果论意义上也决定于罪犯自身。我们反对司法专横与擅断。而此专横与增断,恰恰就是在因果论意义上割裂、分离行为者的罪过和行为与刑罚发动及发动程度的前述关系,任意地发动刑罚和任意地决定其轻重。我国的刑法理论将罪刑相应原则描述为体现刑罚公正与合理的原则,承认并且强调刑罚的公正与合理取决于这一原则的落实,并由此而在刑法运行的整个过程积极追求这一原则的实现,其所指向的必然就是对报应的追求。报应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传...
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的目的应是“补课”
作者:刘黄  来源:财政金融文摘卡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的目的应是“补课”
陆象山教育思想之为学目的 态度和方法初探
作者:方兰欣  来源: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陆象山  教育  教育  辨志  辨志  戒慎虚敬  戒慎虚敬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描述:本文试图探析陆象山教育思想的精华,系统论述其尽人道、做大人的为学目的,戒慎虚敬、求真求实的为学态度,以及主体性学习方法论。重点在于阐述其"亦须还我堂堂正正地做个大人"的道德教育思想和读书学习方法
六书首目的分派和六书首指事的合理性
作者:杨清澄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合理性  教科书  许慎  汉字起源  《周礼》  八卦  郭沫若  文字  “书契”  记数 
描述:六书首目的争论已历时几百年了,可称得起一桩字学陈案。在现在,出版的教科书和专家论著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编著者们对历史上的论争往往各趋一派,各宗一主,令读者无所适从。但是,这个问题是
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目的应是“补课”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毅夫  中国  银行  金融结构  中小型企业  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 
描述: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目的应是“补课”
吴澄《道德真经注》试论
作者:刘固盛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道德真经注》  老学 
描述:本文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出发,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的解《老》著作《道德真经注》的主要思想,认为其中的以“理”解《老》,不仅反映了元代老学发展的独特风貌
评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经》
作者:艾力农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道  朱元璋  天地之理  唯物主义  《老子注》  圣人  田租  道德经  万物  王安石 
描述:盛大帝国,中土在元蒙古贵族统治九十年之后,经济衰竭,社会紊乱,学术思想也呈现低沉状态。在这不长的时间内统治者主要是以南宋理学为思想武器,《朱注四书》已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儒、佛、道合流已成定局,各据势力,可以说唯心主义思潮占绝对优势,唯物主义著作甚为尠少。但在明代开国初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