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17)
报纸(2141)
学位论文(131)
图书(65)
会议论文(46)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44)
历史名人 (1706)
地方风物 (17)
非遗保护 (13)
宗教集要 (7)
才乡教育 (5)
文化溯源 (5)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4(619)
2012(613)
2010(512)
2009(468)
2008(513)
2006(207)
2003(93)
1987(52)
1985(35)
1984(35)
按来源分组
剧影月报(43)
上海文汇报(28)
舞蹈(18)
合肥晚报(9)
艺术教育(9)
中国新闻周刊(9)
舞蹈研究(6)
西安晚报(2)
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
金陵瞭望(1)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
作者:邵鲁琳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人性  人性  理性  理性  超越性  超越性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思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成熟时的作品,作品沉淀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功底。除了成熟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艺术魅力,《牡丹亭》还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使其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巨大感召力。
壮族蜂鼓的沿革、形式、特色和发展
作者:韦土良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壮族舞蹈  特色  莫一大王  伴奏乐器  壮族人  发展  形式  周礼  瑶族  宋代 
描述: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一般长约60厘米,两端敞口,状如喇叭;陶腔皮膜,以绳绷紧,中间细长,酷似蜂腰,故名。究其源可上溯至《周礼》所记的“土鼓”,西汉
湯显祖《牡丹亭》思想倾向试探——兼牡丹亭》评论中的问题
作者:程学颐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封建礼教  思想倾向  封建秩序  爱情理想  封建社会  柳梦梅  封建婚姻  婚姻自主 
描述:也有所影响,长期来被評論家们目为优秀杰作之一。封建的、資产阶級的評論家,带着极深的阶級偏见,从其本阶級的利益出发,抓住了作者創作宣言中的“情”,大做文
牡丹亭》、《紫钗记》观后杂谈
作者:宫宝荣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紫钗记》  杂谈  集中精力  艺术创作  传统艺术  评论家 
描述:正如众多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四梦之中除《牡丹亭》为广大观众所耳熟能详外,其他三出都鲜为人知。此次上昆集中精力同时推出这四出大戏,既显示了自身的整体艺术创作实力,更向世人表明其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艺术
银屏牡丹分外鲜(电影《牡丹亭观后)
作者:钱昌照 沈性元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银屏牡丹分外鲜(电影《牡丹亭观后)
论《六十种曲》所收硕园改本《牡丹亭
作者:马衍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六十种曲》  硕园改本  特色  价值 
描述:是卓有成效的,明末最重要的传奇选本———毛晋编选的《六十种曲》,选录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将硕园改本《牡丹亭》收入,其原因当与此有关。
《渔矶漫钞》艺术
作者:脩龙恩  来源: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笔记小说  《拾遗记》  喜剧色彩  突出特征  封建社会  牡丹亭  白描  汤显祖  手法  太监 
描述:近几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茶余饭后,总爱翻翻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象《笑林》、《拾遗记》、《封氏见闻记》、《道山清话》、《湘山野录》、《四朝见闻录》、《渔矶漫钞》等,我都读过.
《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作者:卢晶晶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描述: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浅谈戏曲中的梦幻表现
作者:李晓林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戏曲  梦境描写  汤显祖  中国古典戏曲  牡丹亭  临川四梦  梧桐雨  舞台时空  中国戏曲  明代戏剧 
描述:临川四梦”的写作原因归结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可见梦境在剧作家的写作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同时一
表现与再现——《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形式美之比较
作者:杨亦军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表现与再现  莎士比亚  形式美  汤显祖  中国古典戏剧  中西古典戏剧  剧作家  戏剧艺术 
描述:士比亚(1564—1616年).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于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敢于冲破当时统治者的樊篱和剧坛教条,一反陈规陋习,谱写出充满强烈反抗精神的中西爱情之曲.三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世界剧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