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书的繁简问题探析:以新旧《唐书》为例
-
作者:马立群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史书繁简论 《新唐书》 《旧唐书》
-
描述:可以发现新旧《唐书》都有繁简得当之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有繁简失当之处,而由于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所以不能此视角全面地把握新旧《唐书》的价值及其地位。所以我们应注意对史书的综合评价,新旧《唐书》都是研究唐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各有优缺点,可以并行不悖。
-
例谈古典诗词教学拓展阅读: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
-
作者:汤水香 来源:新课程(小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拓展阅读
-
描述:教学时,对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的拓展阅读,应该从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以点带面,拓展古诗品鉴技巧;读写结合,积累古诗名言佳句等诸多方面入手。
-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
-
作者:张芳霖 吴承游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姜女 故事 地域习俗 广昌 孟戏
-
描述: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研究:以浦江板凳龙为例
-
作者:施剑冰 舒仁彪 蒋佳伟 刘小璐 来源:运动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浦江板凳龙 浦江板凳龙 现状 现状 制作 制作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发展 发展 思考 思考
-
描述:的问题等研究,在板凳龙商业开发、利用节日开展活动、政府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
脚色制的基本意义及其现代转换:以昆剧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
作者:侍静睿 来源: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脚色制 脚色制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 昆剧 昆剧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剧结构体制--脚色制发挥的巨大作用。
-
“昆剧传统”在当代的意义:以《牡丹亭》“重构本”为例的探讨
-
作者:陈芳 来源:戏剧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剧 当代戏曲 当代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折子 折子 全本戏 全本戏
-
描述:建立在對折子核心精義的認識上。本文即以《牡丹亭》為例,嘗試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盱衡全局,思考如何在當代重構一部兼具思想內蘊與藝術價值的全本戲。
-
论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与现代化转换: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
作者:万江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 地域性 地域性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全球化 全球化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
-
描述:《牡丹亭》的文化解读,对当代社会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与现代化转换问题做一些思考。
-
翻译·文化·美感:以英译《牡丹亭》诸版本为例
-
作者:周韵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文化 文化 美感 美感 “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
-
描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西里尔.伯奇、中国学者张光前和汪榕培曾先后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本《牡丹亭》译介到西方世界,功德无量。以许渊冲先生译诗"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原则衡量。三位《牡丹亭》译者权衡利弊,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三个译本,使西方世界感受到400年前中国的精致生活。
-
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入手实现中国戏曲走出去:以昆曲为例:新概
-
作者:俞骁窈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昆曲 传统戏曲 对外文化交流 现代化 走出去
-
描述:保持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特征基础上进行符合西方观众审美需求的传统戏曲现代化改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