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诗人应是有情人
作者:刘黎丽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潜意识  现实生活  歇斯底里  模糊  玄思  符咒  冒充  共性  放任  人生 
描述:不知当今一些诗人为什么对现实生活那么冷漠无情,那样相信不食人间烟火的纷乱臆想。他们乞灵于冥冥之中的玄思和似是而非的模糊,冒充高深,把诗拟成谜语、符咒,变成歇斯底里的放任,动辄追求潜意识的共性真谛
苏轼与苏辙嘉祐年间赠笞诗简论
作者:王连儒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赠答诗  苏轼  现实生活  苏辙  任职期间  王安石  诗歌创作  诗歌形式  文学史  商州 
描述:治的不满,但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叙说友情,应酬答对之类,属文人诗歌创作中较为闲适的部分。并且,赠答的彼此双方,或朋友,或君臣,象东坡与子由兄弟间以诗赠答的实在是
论《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张居正  陈继儒  戏曲创作  现实生活  研究者  杜丽娘  时事剧  研究中 
描述:的分歧:、影射王锡爵说。一些研究者的看法是,汤显祖...
悲恨、真挚、深沉、向往——读《第四病室》随想
作者:郎英俊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实生活  王安石诗  人生理想  艺术境界  日常生活  八年抗战  抗战胜利  巴金  作品  政治 
描述:冷静的剖析,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从30年代中期
中国传奇片缺少些什么?
作者:李约拿  来源:电影艺术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色彩  现实生活  文学传统  魏晋南北朝  短篇小说  汤显祖  笔记小说  临川四梦  聊斋志异  民间传说 
描述:、《长恨歌传》、《李娃传》、《绿珠传》;到了宋元,又出现了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后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
也谈汤显祖的“情”
作者:龚重谟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哲学思想  文论思想  现实生活  临川四梦  思想感情  牡丹亭  伟大思想  规定性  研究者 
描述:氏《青莲阁记》、《调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诗序》、《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哭娄江女子二首序》、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章中有关对“情”的论述,得出了汤氏的‘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结论。它可指“才情”、“人情”、“情志”、“情趣”、“情思”、“激情”等等。但我觉得,汤氏虽然在许多场合都用了这个“情”字,使这个“情”字带上了宽泛性的含义,但并不表示他这个“情”字没有质的规定性。如果汤显祖笔下的“情”没有其固有的内涵,那这种“情”也就不为汤显祖的“情”了。那么汤显祖赋予“情”的本来涵意是什么呢?如何理解与把握汤显祖的“情”的内涵泥?我认为首先不可对汤氏著作中的“情”字以等量齐观,要把那些最能说明汤显祖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情”刮目相待加以研究。
城河,那不绝的蝶
作者:王晓颍  来源:江淮法治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实生活  蝴蝶  褪色  油漆  快节奏  飞檐  脱落  王英琦  红黄  历史 
描述:《RUTTER FLY》在振叫着、喧泄着,古镇已褪色的油漆一块块从飞檐画栋上脱落。人们不经意历史在一天天远离我们,也无所谓古镇女人是否像往日那般水灵还是像今日这般红黄难辨。现实生活的节奏,已令
明代戏曲题材论新探
作者:吴双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题材  明代戏曲  创作题材  爱情题材  戏曲创作  戏曲作品  汤显祖  现实生活  《西厢记》  市民阶层 
描述:明代戏曲题材论新探
乡土诗应是乡土上绽开的花朵
作者:秦中吟  来源:朔方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诗  乡土题材  现实生活  花朵  乡村生活  生命体验  社会生活  生活气息  当代农村  乡村社会 
描述:针对当代新诗严重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倾向,有意识地提倡乡土诗当然是十分必要的。《诗刊》从80年代初期就曾不断推出过乡土诗,近年又一连推出几期《民谣与乡风》。其中一些作
刘绍棠小说的独特风格和固定程式
作者:南帆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小说艺术  独特风格  中篇小说  创作才能  作家  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  现实生活  程式 
描述:创作才能的读者舒了一口气,而一些有见识的评论家当时就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厚积薄发的产物。作家在这篇小说中的纵横自如,意味着他找到了自己创作才能与某一部分现实生活的交汇点。因而,《蒲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