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0)
报纸(209)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9)
地方文献 (19)
宗教集要 (13)
才乡教育 (6)
地方风物 (5)
非遗保护 (5)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32)
2011(41)
2009(43)
2007(12)
2004(12)
2002(3)
1997(5)
1991(4)
1989(3)
1988(4)
按来源分组
黄石日报(18)
抚州师专学报(11)
东楚晚报(5)
天天新报(3)
孔子研究(2)
华夏文化(2)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
江西教育(1)
中国文学研究(1)
成都日报(1)
阳新县王英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卢小琴 董恩桂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英  生态旅游  开发 
描述:生态旅游追求多元目标,具有开发投入资金少、重视环境教育和当地居民福利等特点。该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王英为例,对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经济、生态与居民福利
司马光与范交游考述
作者:刘丽丽  来源:长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士大夫  神宗  交游考述  进士  相交  熙宁  立嗣 
描述:司马光与范同为宋仁宗天宝元年(1038)进士,自此开始了两个人的相交之涯。范《秋怀答司马君实》:"畴昔共登仕,尔来三十秋。"[1]即是指此。当时,范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前此殿廷唱第过三人
甬城后花园 旅游特色: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钱湖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钱湖  旅游特色  宁波市  浙江省  历史悠久  王安石  春秋时期  森林城  卫生镇  淡水湖 
描述: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南翼,拥有"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森林城镇"、"宁波市旅游特色"等诸多荣誉。历史悠久,禀赋独特。东钱湖是我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春秋时期,沧海桑田造就浩荡古钱湖。唐天宝年间,鄮
梅兰芳金山寺,梅兰芳生死恨,奚啸伯近影,梅兰芳孙甫亭于连
作者:暂无 来源:十日戏剧 年份:193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梅兰芳金山寺,梅兰芳生死恨,奚啸伯近影,梅兰芳孙甫亭于连
再现“天下第二书”风彩《麻姑山坛记》重新镌刻
作者:灿光  来源:书法艺术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再现“天下第二书”风彩《麻姑山坛记》重新镌刻
最爱西湖二月天,愿作鸳鸯不羡:记青春版京剧《白蛇传》
作者:孟文玉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蛇传  京剧院  大学生  西湖  牡丹亭  演员  娘子  老年人  湖北省  老师 
描述:省京青春版《白蛇传》絮语每一个人对于白蛇青蛇的故事都耳熟能详。西湖水边初相遇,断桥柳边遮娇容。千年蛇妖与俊朗少年的痴缠感天动地,却感动不了手拿紫金钵盂的法海。水漫金山断桥重会后终于诞下麟儿的白娘子被无情
吟唱天上曲 演绎人间真情:记“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之俞玖
作者:颜欢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  苏州大学  牡丹亭  演出  表演艺术  优秀青年  演员  观众  柳梦梅 
描述:大幕徐开,人声渐隐。一声亮丽的"惊春谁似我?"一个俊秀潇洒的书生从台侧气定神闲缓缓步出,顿时让所有观众为之惊艳。只见他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四座皆屏息凝神,听者为之魂销。6月1日晚,苏州昆剧院优秀青年小生演员俞玖林的首次个人昆曲专场,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
借地吕祠 骗财近百万——张木匠的黄粱新梦
作者:刘坤赤  来源:质量天地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枕中记》  算命先生  卢生  吕洞宾  来路不正  邯郸县  公安人员  《邯郸记》  礼部员外郎  师傅 
描述:河北省邯郸县有个黄梁梦,不久前,这个的一位算命先生家被警方搜出近百万元来路不正的线财,消息传开轰动四方.
吴宏、冯湜等八家合作《冈陵祝寿图》轴试析(兼论“武林画派
作者:黄涌泉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陵画派  冈陵  武林  画家  图绘  试析  龚贤  秦祖永  韩昂  水口 
描述:,绢本,设色,纵226.9厘米,横98.5厘米.全图布局缜密,冈峰层叠,以略带斧劈皴为主,近似蓝瑛自称的所谓“仿李希古”的笔法.瀑布流泉,生动有致.溪桥上山腰中有几位点景人物,神态悠闲.矫松苍健,笔力雄伟,尤近“武林画派”特
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本字应是“我”--与田富同志商榷
作者:林宝卿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本字应是“我”--与田富同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