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牵张性新骨形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昕 祁佐良  来源: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牵张性新骨形成  生物学基础  细胞增殖 
描述:牵张性新骨形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098滑石粉胸膜固定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
作者:暂无 来源: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滑石粉胸膜固定  自发性气胸  难治性  胸腔镜检查  胸膜切除术  手术治疗  功能性心律失常  胸廓切开术  复张性肺水肿  肺功能试验 
描述:疾病的继发性自发性气胸。89例经胸腔镜滑石粉胸膜固定93例次(双侧气胸4例)。后期(1990-1994)59例在胸腔镜窥视下肉眼观察分期,并分别于6、12和24个月进行肺功能和胸片随访。患者侧卧位
挟管商之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经济思想略论
作者:刘晓林 刘昱  来源:湖南商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理财思想  理财思想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力主变法改革,而其变法核心则是为天下理财。分析王安石理财的思想,不难发现其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本文从理财之义、理财之旨、理财之道和理财之要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认为有着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合理因素。
虚损病的气功疗法——祛病延年十六句
作者:金国华  来源:医学文选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气功疗法  龚居中  虚损  祛疾  养生  医学家  却病  丹田  真气  练功 
描述: 《红炉点雪》为明代医学家龚居中所著,专论虚损的病因证治,他提倡未病之先,有养生却病之,既病之后,有调护攻治之法,主张用“龙虎相随,八卦正位”的气功疗法,以扶起生化之源而祛疾,挽回枯槁之体而长生
心术 学术:梁启超、严复评王安石之歧异探微
作者:蔡乐苏 刘超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术  心术  学术  学术  王安石  王安石  梁启超  梁启超  严复  严复 
描述:,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
心术学术---梁启超、严复评王安石之歧异探微
作者:蔡乐苏 刘超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
为学重《仪礼》与为重《周礼》:扬雄与王莽古文经学
作者:解丽霞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雄  王莽  古文经学  《仪礼》  《周礼》 
描述:《仪礼》"与王莽的"托古改制"、"符命为治"、"重视《周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彼此"为学为道"与"为为政"的不同经学目的,也折射出扬雄对王莽表面似是而非、内心坚定不移的批判态度。
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应是血管重建的适应证吗?
作者:苏克江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危险  因素 
描述:随着卒药物预防的不断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侧卒风险已等于甚至低于随机对照试验的血管重建组。在这种情况下,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还是血管重建的适应证吗?文章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观点。
汉志数略考释补证(上)
作者:赵益  来源: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王先谦  天文志  后汉书  黄帝  张舜徽  二十八宿  王应麟  五星  条理 
描述:《汉书艺文志》考释之作,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以后,清钱大昕《汉书考异》、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王先谦《汉书补注》、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刘光贲《前汉书艺文志注》及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杨树达
吴炳煌教授对运耳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
作者:张学君  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煌  吴炳煌  运耳  运耳  学术见解  学术见解  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 
描述: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所在,临床运用极广。吴炳煌教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原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福建省针灸学会会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