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以“人才”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及启示
作者:吕朝龑 焦喜荣  来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  改革  人才 
描述:王安石以“人才”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其出发点是对冗、庸、懦、奸、奢、贪的宋代官吏的疾愤 ,其核心是重视教育以培养“通经致用之人才”的理念 ,其策略是对人才“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的全方位思考
汤显祖与书院
作者:李科友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书院  教育 
描述: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汤显祖所受书院教育的熏陶,鲠直不阿,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和品德。
总要有人看到我们在这里:升庵中学校长周鸣烈访谈
作者:夏昆  来源:读写月报(新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校长  学生  教育 
描述:我觉得学生个个都可爱,对任何学生都恨不起来。我抱着这样的情感教育,也清楚地看到这样教育的成果。
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作者:师克谦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教育  改革 
描述:王安石变法,即“熙丰新政”,是王安石对北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诸多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深远的改革.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王安石变法”前后北宋教育的不同之处,来重点探寻北宋时期教育改革的轨迹.
文学创作、鉴赏与情感体验
作者:李文清  来源:河南电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情感体验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思想情感  披文以入情  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知音》 
描述: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或艺术家所进行的文学创作,是由于对现实生活感受多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多了,一个个活的形象才跃然纸上,难忘的人和事才敲击着作者的心灵闸门。这时,主客观即刻击出心灵...
文学审美的情感流程
作者:朱堂锦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  文学作品  情感形象  情感共鸣  情感流程  思想感情  《牡丹亭》  文学评论  情感态度 
描述: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品味的历程.
论剧情处理的情感价值取向
作者:邵桂兰 王建高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价值取向  戏剧情节  《牡丹亭》  剧作者  女主人公  杜丽娘  人物性格  性格特征  观众  情节发展 
描述:论剧情处理的情感价值取向邵桂兰,王建高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约·埃·史雷格尔曾精辟地指出,"若使观众与剧中人同忧同喜,只有通过激发感情才能达到目的。没有感情的情节不是情节。"①可见,我们所说
论冯梦龙的情感美学观
作者:黄南珊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梦龙  情感美学观  本体论  情本论  情理之辨  情教论  美学思潮  汤显祖  个性自由  平等互爱 
描述:。“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②。这里肯定情生万物、情之不灭和情之本真,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把情感视为世界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
论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
作者:黄南珊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情感美学观  表现情感  艺术表现形式  情感表现  情感解放  情感宣泄  浪漫主义  牡丹亭  审美超越 
描述:体系;
妥善处理情感垃圾
作者:张子勤  来源:长寿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妥善处理  垃圾  武器和工具  公民合法权益  攀附权贵  情感投资  废液废渣  人生坐标  王安石  心理伤害 
描述:“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才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这是宋代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题为《树影》的诗,据说是借物咏怀地表述了诗人对官场的憎恶之情。今天借来表述对污染环境的废弃垃圾污物的憎恶,也很贴切。现代的生活在物质精神的内涵日渐丰裕的同时,各种各样的垃圾污物,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