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8)
学位论文(15)
会议论文(13)
报纸(1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3)
才乡教育 (13)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2)
2012(13)
2002(8)
1999(11)
1998(18)
1995(15)
1994(11)
1993(8)
1991(8)
1988(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7)
抚州师专学报(17)
孔子研究(6)
河北学刊(4)
中州学刊(3)
文史知识(2)
学术论坛(1)
自然辩证法通讯(1)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论王安石人才思想的历史地位
作者:刘崇汉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司马光  历史地位  人才观  贤才  北宋  人才问题  经义  孟子 
描述:的。因此,本文试图从王安石人才观的形成、要点和与司马光人才观的比较,略作评述,以求指教。
还宋诗以应有地位
作者:聂焱  来源:沧桑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现实主义  唐诗  欧阳修  王安石  发展的里程碑  梅尧臣  中国文学史  民间文化  范成大 
描述:了宋诗曾经繁盛的历史。人们推崇唐诗无可非议,但忽视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有悖历史。鉴于此,本文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思考
作者:黄铸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道德准则  周礼  宗法等级制  哲学 
描述: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
试论罗钦顺思想的影响
作者:胡发贵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钦顺  明朝  气本论  哲学  黄佐  徐问  李经纶 
描述:作为“江右”大儒和明中叶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罗钦顺以其坚定的宋学立场和气本论而享誉于当时的学术界,他的思想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还跨出了国门,远届日本,赢得了东瀛学者的高度评价。
吴澄太极思想述论
作者:方旭东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太极思想  理学  元代  哲学  阴阳学说 
描述:太极为道的观点。在对无极的理解上,吴澄坚持朱熹无极与太极为一物的思想,以无极为强调无实物无方所之意。为维护周敦颐太极说的儒家性,吴澄不得不对太极作出了实际上不无矛盾的双重解释。同是太极生阴阳,在吴澄的解释下,《易传》与《太极图说》就具有了两种意义,一是生出在外,一是具於其中。朱熹曾用气机的比喻说明太极本无动静体用,吴澄继承了这个思想,并对气机的比喻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吴澄认为体用动静这些范畴不可以用於太极概念本身,此说实际是对朱熹有关太极动静说法的一种补充,它对後来明代一些理学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论汤显祖在戏曲理论史上的地位
作者:孙永和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论汤显祖在戏曲理论史上的地位
略论孟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作者:黄朴民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地位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  积极影响  孟子学说  影响深远  统治者  孔子  王安石  继承发展 
描述:孟子政治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学术界常常就孟子思想而论孟子,很少从其历史地位的变迁,后人的评价,对历史的影响诸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这是孟子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试通过对孟子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孟子
略论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作者:英烈 文生  来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学  历史地位  宋代散文  欧阳修  王安石  宋诗  宋词  唐代  发展道路  时代特点 
描述:》记载,唐代有诗存世者“凡二千二百余人”,宋代
魏了翁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蔡方鹿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了翁  理学思想  周敦颐  陆九渊  意识形态领域  心学  庆元党禁  朱学  发展史  统治思想 
描述:魏了翁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
吴澄的诗论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王忠阁 叶爱欣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诗歌理论  历史地位 
描述:吴澄不仅是一位有名的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理为诗之本、提倡平淡自然、主张辞由己出,是他诗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他的诗论体现了元贞、大德间诗风的主要特点。其理为诗之本和提倡平淡自然诗风的主张,对延、天历雅正诗风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辞由己出的文学思想,开启了元末张扬个性的诗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