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熙丰富国之法的枣核形曲线:析王安石新法的阶级利益趋向
作者:叶坦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富国论  中国经济思想史  富国富民思想  桑弘羊  司马迁  政府收入  阶级利益  核形  《管子》 
描述:干预经济,通过官禁禁摧等方式以增加政府收入的一派。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优良传统
作者:陈千钧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学家  我国古代  孔子  王安石  春秋时代  明末清初  优良传统  司马迁  中国古代史学 
描述: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优良的史学传统的国家。总结我国的史学遗产,继承和发扬古代史学家的优良传统,是关系到史学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可是这项工作过去做得不多,我们今天应该把这项工作加强起来。我认为,探讨和
李贽史论新探
作者:陶懋炳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贽  晚明思想  王安石  儒臣  封建专制主义  司马迁  孔子  叔孙通  史学思想  十七世纪 
描述:家觅得,由王惟俨刊行,其中有后人羼杂之迹,似非旧作原貌。至于《史纲评要》则尚难辨真赝,不宜率尔评议.因此,暂以《藏书》为主,适当参考《续藏书》,似觉稳妥。
司马光史论的特点
作者:施丁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司马迁  圣人之道  欧阳修  班固  立政  熙宁  五代史  汉宣帝 
描述: 我国古代史学有讲究经世的传统,所以论史往往寓论政,司马光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这是其史论的一大特点。司马光论政中有论史。如他晚年乘神宗去世、哲宗即位之机,反对变法,建议更改新政。但又担心议者有“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之说,于是,一方面强调,“彼谓无害于
论中国古代散文的诗化倾向
作者:郑力戎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迁  王安石  中国古代散文  诗化倾向  中国古典诗歌  孟尝君  清人  唐宋  孔子  黑格尔 
描述: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论断委实体现了这位西方哲人的睿智卓见,而它,在东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可以说得到了极为完美的印证。
《山海经》作者考
作者:李行之  来源:求索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海经》  《南山经》  常宁县  海洋山  胡应麟  司马迁  《天问》  冀州  湖南常宁  尤袤 
描述:,可见班固并不信其说。至于后来学者,则多否定之。如尤袤说:“《山海经》……汉儒谓伯翳为之,非也。”
慎到应是黄老思想家:兼论黄老思想与老子、韩非的区别
作者:江荣海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老思想  黄老帛书  黄老之学  道家思想  慎到  韩非  汉书·艺文志  黄老学派  司马谈  司马迁 
描述:治思想史的大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里,虽将慎到列入“前期法家”的题目下,但又同意说:“慎子的确是《天下篇》所描写的那样的道家的慎子”。吳光在1985年新出的黄老专著《黄老之学通论》也列慎到于“前期道家”;有人说:“从哲学上看,慎子属于道家,从政治思想上看,则为法家的重要
朱熹与史学
作者:漆侠  来源:历史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朱子语类》  浙东事功派  司马迁  古代史学  《左传》  《史记》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资治通鉴纲目》 
描述:朱熹与史学
动与静——观察与思考
作者:艺舟  来源: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动与静  化静为动  辩证法  观察与思考  表现手法  辩证关系  静力学  司马迁  王安石  动力学研究 
描述:现手法上,则有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等不同的艺术境界。
范文澜早期的学术成就
作者:陈其泰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周礼》  《文心雕龙讲疏》  孔子作《春秋》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史通》  《文心雕龙》研究 
描述:雕龙讲疏》于1925年撰成时,即被梁启超嘉许为“征订详核,考据精审,于训诂义理,多所发明”,“使义无不明,句无不达”。《讲疏》各篇的内容,都包括注释和讲解两部分。注释重在训诂文字,并引据各种典籍,或解释词义之来源、典故之出处,或对诸家说法的不同、版本的歧异作简要的考证。各篇的讲解部分,是对《文心雕龙》50篇原文逐篇讲评,论述各篇的撰著宗旨,刘勰的文学观、美学观,并作诸多发挥。故本书对于初学者实为很有用的入门书。兹举一例,《原道》篇“文之为德者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至“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这一段,讲评即首先引“刘氏申叔曰:‘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谣谚二体,皆为韵语。谣训徒歌,歌者,永言之谓;言者,直言之谓也。盖古人作诗,循天籁之自然,有音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