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71)
报纸(462)
图书(373)
学位论文(25)
会议论文(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60)
地方文献 (180)
红色文化 (24)
宗教集要 (24)
地方风物 (20)
才乡教育 (18)
非遗保护 (11)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3(82)
2011(101)
2010(121)
2009(89)
2001(59)
2000(84)
1998(90)
1989(20)
1986(19)
1983(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3)
美学(5)
戏剧艺术(4)
艺术教育(4)
中国烹饪(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学术界(2)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书海(1)
中国珠算教育发展简史
作者:黄继鲁  来源:黑龙江珠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算教育  《学记》  数学  培养人才  学习内容  京都  发展简史  中国  《周礼》  地方 
描述:就已列为六艺之一。
揭开中国“屦”的神秘面纱
作者:全岳  来源:西部皮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内涵  成语  现代人  周礼  神秘  中国  文献典籍  西周  典故 
描述:儒家大典之《周礼》说“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絇、素屦、葛屦。辨别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这是最早记载有关“屦”的典籍,最早完整记载中国鞋的文字,最早开启中国鞋的“屦”时代。
欧阳昱《关键词中国》序
作者:杨邪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欧阳  出版发行  小说家  翻译家  语言  作家  诗歌  批评家 
描述:言的《关键词中国》即将
新视野下的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述评
作者:张燕波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中古政治史  历史研究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书评  黄永年 
描述:新视野下的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述评
放眼亚太 倾情中国——访科利登系统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陈绪先生
作者:黄刚  来源: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科利登系统公司  陈绪  人物采访  半导体产业  市场  测试服务供应商 
描述:资料显示2003年半导体产业正从历史上最严重的低迷状态中缓慢复苏,SARS风暴的降临使半导体行业又变得扑朔迷离,许多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半导体市场增长率预估,中国近几年半导体业的亮点地区
中国今年经济决策重点应是制度改革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技术进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制度改革  经济制度改革  经济决策  经济决策  中国  中国  稳步推进  稳步推进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所  研究所  富士通  富士通  路线图  路线图 
描述:日本《东洋经济》周刊2009年12月14日一期,刊登富士通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柯龙撰写的一篇文章称,中国2010年经济决策的重点应该是制定经济制度改革的路线图,稳步推进改革事宜。摘要如下:
中国古代人才学思想的范畴
作者:肖华忠 郭慧芳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人才学  人才标准  我国古代  政治家  人才思想  王安石  选拔人才  德才兼备  《纲鉴易知录》 
描述:中国古代人才学思想的范畴肖华忠,郭慧芳一、关于人才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人才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我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
绝对与相对应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作者:杨新新  来源: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绝对  相对 
描述:绝对与相对应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需要应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
作者:刘长纪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基本范畴  认识论  主体和客体  社会客体  改造世界  社会主体  观状  客观事物  人脑  认识世界 
描述:空产生,它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是认识的主
过程应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作者:刘长兴  来源:长白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基本范畴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形而上学  体过程  相对真理  物的集合体  相互联系  过程性  根本区别 
描述:样“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我们长期以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同近年来出现的“系统热”相比,对过程的研究就更显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