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8)
图书(38)
学位论文(11)
报纸(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40)
地方文献 (47)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19)
2010(22)
2009(18)
2001(10)
2000(9)
1999(22)
1998(22)
1996(18)
1987(9)
198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19)
美学(5)
中州学刊(2)
中国烹饪(2)
戏剧艺术(2)
艺术教育(2)
百科知识(1)
南都学坛(1)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书海(1)
中国古代辨伪的思想
作者:王记录  来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伪学理论  中国古代  传统学术  思想内容  比较系统  胡应麟  疑古  学者 
描述:》、《经史关系论卷》、《历史盛衰论卷》、《历史编纂学思想卷》、《历史文献学思想卷》。为了民族史学的振兴,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期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古代马的繁育技术成就
作者:马跃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繁育技术  相马术  中国古代  繁殖技术  杂交育种  春秋战国时期  《周礼》  选种技术  秦汉时期  《齐民要术》 
描述:精神。
漫谈中国古代的怪体诗
作者:霍前锋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体”  语言形式  形式美  修辞手法  王安石  乾隆皇帝  九言诗  声诗  梅尧臣 
描述:期张南史,“元、白”,“皮、陆”等诗人;北宋时期王安石,苏轼等诗人。怪体诗的审美价位表现在:排列美,秩序美,创新美,幽默风趣美。
中国古代赋税思想的发展(第三部分)
作者:周道生  来源:湖南税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赋税思想  新兴资产阶级  中国古代  地主阶级  市民阶级  儒家传统  王安石  资本主义  经济干涉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 
描述:的结果。这一时期,不仅
瑕不掩瑜 七律之冠:中国古代诗话
作者:蔡伟谭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诗话  我国古代  长江  七律  胡应麟  诗评  七言律诗  唐诗  中国古代 
描述: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话是我国古代一种谈论诗词随笔式的著作,有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与科举取士
作者:陈频  来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  科举取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帝  儒家学说  科举制  王安石  封建统治者  考试制度 
描述: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与科举取士
中国古代地租与田赋思想的演进
作者:巫宝三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租  中国古代  《禹贡》  田赋  《周礼》  土地所有者  思想家  黄宗羲  租庸调制  统治者 
描述:(一)引言封建社会的财富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亦即主要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民的劳动。地租一词,是指土地所有者,凭据土地所有权占有部分农业生产品。田赋,有时称“税”,是国家以土地为对象所课征的财政收入。此外,还有徭役,它是统治者为兴建城廓和宫室等...
关于中国古代定量制图学的新史料
作者:钱健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图学  新史料  《禹迹图》  绘制地图  朱墨  中国古代  舆地图  朱思本  李约瑟  矩形网格 
描述:关于中国古代定量制图学的新史料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
作者:李奉戬 刘玉新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文学  中国古代  性禁忌  季节背景  《牡丹亭》  《红楼梦》  爱情故事  《娇红记》  爱情剧  《西厢记》 
描述: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李奉戬,刘玉新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偏重春秋两季的事实。①其实,不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此,在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特别是爱情文学中,春、秋二季也是常用
江苏古籍出版社即将推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作者:暂无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大名剧  中国古代  古籍出版  中国古典戏剧  《牡丹亭》  《西厢记》  《桃花扇》  《长生殿》  民族文化遗产  群众基础 
描述:江苏古籍出版社即将推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与希腊古典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戏剧。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剧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