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174)
报纸(2316)
学位论文(191)
图书(85)
会议论文(8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0)
历史名人 (2726)
地方风物 (71)
非遗保护 (31)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11)
才乡教育 (9)
文化溯源 (7)
按年份分组
2014(715)
2013(437)
2012(692)
2011(595)
2010(599)
2009(520)
2006(248)
2005(205)
1999(100)
1985(47)
按来源分组
其它(338)
南国红豆(16)
文学教育(9)
兰州学刊(7)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4)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文学教育(下)(2)
江苏科技信息(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试论汤显祖“四梦”的佛学禅宗思想:兼论汤显祖的思想倾向
作者:蓝凡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佛学禅宗  “四梦”  禅宗思想  泰州学派  《南柯梦》  牡丹亭  思想倾向  罗汝芳  李贽 
描述:之一.其他“三梦”的一些单出,如《紫钗记》的《折柳》、《阳关》,《南柯梦》的《花报》、《瑶台》,《邯郸梦》的《扫花》《三醉》等,在舞台上也很为流行.历年来,研究汤显祖的文章很多.有的也曾指出过
试论元代理学“太极”之究竟义:吴澄理气论探析
作者:吴立群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吴澄  太极  太极  太一  太一     
描述:太极是中国哲学理气论的重要范畴。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认为,太极即道。他以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来区分太极与太一。在对太极的本体性作了初步阐发之后,吴澄又赋予太极以道德属性。吴澄以理一分殊的思想为太极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太极与理、道、诚、天、帝、神、命、性、德、仁这些范畴都是同等意义的本体范畴。
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欧、苏词的理性思致
作者:暂无 来源:国文学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苏轼  空闺图像  理趣 
描述:美丽而不哀愁-试论晏、欧、苏词的理性思致
系泥土 魂在民间——触摸刘玉堂作品的乡土世界
作者:咸立强  来源:山东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世界  乡土文学  沈从文  湘西世界  司马迁  不同文本  互见法  刘绍棠  大运河  作家 
描述:多的文 本之间建立起某种一以贯之的联系。翻开司马迁或巴 尔扎克的洋洋巨著,将各篇连成一体的是文本互见法, 即以同名人物在不同文本的出现使之连缀而成一个
中有思”的李璟词——谈李璟词的女性形象
作者:赵慧慧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璟  女性词  女性形象  文化底蕴  个性特征  晏殊词  感情境界  望江南  叶嘉莹  诗词意象 
描述: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份作品,却是千人千面,大相径庭,各人有各人的“中有思”。
"衣"唱千古——浅谈古诗词"衣"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作者:成智 汤继山  来源:文教资料(初中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表情达意  丰富内涵  诗词鉴赏  高考  晏几道  杜鹃  韦应物  江苏省  意象 
描述:鉴赏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问词"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传递游子思乡的哀切之情),此外还有"月"(约)、"长
从“至情”观到“恶”观:试分析汤显祖戏剧作品“至情”思
作者:宿东明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至情   
描述:汤显祖的戏剧至今仍具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还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系统而生动地展现了汤显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与态度,通过对这“四梦
论明传奇「画中人」的情节结构:以《牡丹亭》、《梦花酣》、《
作者:陈家莹  来源:辅大中研所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  戏曲  牡丹亭  梦花酣  画中人  情节结构 
描述:画中人」本事,并以画像的绘制、收存及重现为主轴,分析三部传奇之情节结构。
庆贺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 芭蕾舞剧《牡丹亭
作者:叶进  来源:舞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  牡丹亭  建团  中央  周年 
描述:庆贺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 芭蕾舞剧《牡丹亭
从“吕硕园订”的“牡丹亭”谈到考证工作
作者:吴晓铃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证工作  牡丹亭  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  读者  校订  重印 
描述:首先要向读者们交代的是,在1955年由文学古籍出版社刊行.后来又在1958年由中华书局重印的《六十种曲》是由我校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