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872)
报纸(1976)
学位论文(123)
图书(63)
会议论文(4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6)
历史名人 (1151)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34)
2011(448)
2010(484)
2008(490)
2007(312)
2006(185)
2002(60)
2001(36)
1981(34)
1962(3)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75)
苏州日报(57)
中学语文教学(5)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5)
语文学习(4)
作家(3)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1)
作家·下半月(1)
甘肃教育(1)
江海学刊(1)
试论临川文化的渊源
作者:黄振林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群体。这种群体,也是区域文
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
作者:王海洋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疑问句  表情功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反问句  毛泽东  《威尼斯商人》  《三国演义》  口语  牡丹亭  沁园春·长沙 
描述: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上海/王海洋狭义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一样具有多样的表情功能,并且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与其问疑求答的方式有很大关系,现列出以下几种略加说明。一、问疑而无法求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试论李觏的历史观
作者:钟阳胜  来源: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我国古代  社会历史  社会生活  物质生活  客观规律  道德问题  人类社会  思想  封建社会 
描述:讲李先生文集》)。李觏和王安石、张载处于同一时代,是一个具有革新思想的哲学家。据王安石说,他们之间有过交往,并有许多共同的思想。在李觏的著作中,象《富国策第一》、《富国策第五》、《富国策第六》、《安民策第一》、《平土书序》、《原文》和《礼论第一》等等,许多都涉及到了社会的政冶、经济和伦理道德问题,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哲学史上自管仲以来的唯物主义倾向,提出了不少在欧洲哲学史上直至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才能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见解。如果说,与他同时代的张载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试论周代的饮食观
作者:王慎行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人  饮食观  礼记  谷类食物  阴阳五行观  天官  《周礼  大夫  饮食结构  庶人 
描述:特色而屹立于古代东方民族之林的周代文化的进程。
试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作用
作者:龚思生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家思想  豪强地主  诸葛亮  三国时期  历史上  王安石  割据势力  封建社会  东汉末年  儒家 
描述: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法家思想,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诸葛亮死后,人们却用各种不同观点评论他。一些法家代表人物,都肯定诸葛亮推行法家路线所取得的成就。宋代的王安石赞扬诸葛亮:“崎
试论王安石的文学思想
作者:吴云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思想  文学与政治  道学家  西昆体  有补于世  韩愈  李觏  文以贯道  杨雄 
描述:理论上,他也卓有建树,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江西南城人1009——1059年)等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其新学为思想
试论《周礼》的荒政制度
作者:陈采勤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荒政  礼乐制度  救灾制度  经济思想  救灾措施  制度建设  中国近代史料  政治行为  明代荒政 
描述:荒政之中,并且“奠定了后世救灾的基本格局”。但是,却还没有论及到以下三个方面:(1)十二荒
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
作者:曹大民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杜甫绝句  杜诗  宋调  律诗  韩诗  诗歌艺术  李商隐  学杜  古体诗 
描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于他能“变化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作者:胡守仁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史诗  《史记》  司马迁  汉文帝  《咏史》  除肉刑  韩愈  叔孙通  孟子 
描述:王安石的咏史诗,或驳旧说,或立新义,充分表现他的独创精神.有的把自己寄托在对古人古事的论述,寓意深远,尤具特色.
试论宋初的法制建设
作者:张其凡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制建设  士大夫  北宋  曾巩  《刑统》  自振  律令格式  社会  《宋史》  欧阳修 
描述:北宋学者曾巩指出:“孟唐之弊,自天宝(742——756)已后,纪纲寝坏,不能自振,以至于失天下。五代兴起,五十余年之间,更八姓,十有四君,危亡之变数矣。”所谓纪纲,即指法制。曾巩把法制的破坏作为唐朝灭亡和五代危亡的原因,很能反映一般宋代士大夫的看法。这是宋初以来重视法制建设的社会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