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
-
作者:罗容海 来源:寻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急就篇 急就篇 姓氏 姓氏 王应麟 王应麟 宋代 宋代 百家姓 百家姓 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 四库馆臣 四库馆臣 郑樵 郑樵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马端临 马端临
-
描述: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
-
教材更应是学材——台湾、大陆教材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比较研究
-
作者:倪岗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 台湾地区 大陆 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 物质基础 教育功能
-
描述: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应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
元代陆学士人的日常空间与社会关系网络:以李存《俟庵集》为中
-
作者:周茶仙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 陆九渊 李存 陆学 道教
-
描述:学的思想生命力,更显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各学派、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郑玄礼学体系管窥:以藏冰用冰和五祀说为例
-
作者:刁小龙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礼学体系 《周礼》 藏冰 用冰 五祀
-
描述:弃之不用。据此,可见在礼学经典内部矛盾抵牾之中,郑玄也遵从《周礼》以调和众说,构建礼制。然而既然《周礼》文本存在矛盾,而郑玄在其中又有所去取,那么郑玄所依据的不过是理想的文本而已。
-
论晚明黄道周礼秩重建的学术理路:基于“孝本”意识的礼学建构
-
作者:杨毓团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道周 礼秩重建 孝本意识 学术理路
-
描述:晚明社会危机与心性之学的日益空疏导致了是时礼学研究热潮的出现。而黄道周的礼学研究建基于他的"孝本"意识之上。在他看来,"爱"、"敬"既是"孝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处于儒家道德教化之本源地位,又是重建
-
王应麟的“词科”情结与《辞学指南》的双重意义
-
作者:王水照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辞学指南》 “词科”情结 科举学史 文章学史
-
描述:王应麟一生怀有"词科"情结,影响到他的行为选择和著述取向。他的《辞学指南》是现存唯一一部研究宋代词科的专书,在中国科举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又在文体形态研究、骈文批评思想和文话著作体裁
-
“学雷锋应是一生的事儿”: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委员叶滨昌学
-
作者:吴英燕 来源:中国火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哈尔滨市 雷锋事迹 学雷锋 南岗区 关工委 委员 关心下一代工作 黑龙江省
-
描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一位全国雷锋专题收藏联谊会会员、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会员叶滨昌。他原是哈尔滨市南岗区革新街的街道干部,退休后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南岗区关工委委员。他办起了哈尔滨市首个家庭雷锋事迹展览馆,坚持数十年像雷锋那样做好事,被评为哈尔滨市南岗区学雷锋先进个人标兵。
-
刘绍刚著《孔子论学八体书册二种》首发式在京举办
-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华书局 文化遗产 孔子 古文字研究 书写 研究院 学者 李学勤 出版 主办
-
描述:由中华书局出版、刘绍刚书写的《孔子论学八体书册二种》首发式最近在北京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华书局共同主办。该书书写者刘绍刚是已故学者蒋维崧的弟子,长期致力于古文字研究
-
郑玄礼学的延伸:敦煌吐鲁番出土写本《论语郑氏注》研究
-
作者:华喆 来源:西域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郑注 《周礼》 《礼记》
-
描述:通过对吐鲁番地区出土《论语》郑注残卷内容的分析可知,郑玄《论语》注具有尊用《周礼》、参用《仪礼》、《礼记》的学术特点。《论语》郑注是郑玄礼学的延伸,对研究郑玄的经学有重要意义。
-
“新学”与“王学”探析:兼与徐规、杨天保两先生商榷
-
作者:熊凯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王学
-
描述:学”存在差异的“新学”;一是由新经义、新字学、新学风、新学学派等四个构成,有官学、新经学、学派三种含义与“王学”完全等同的“新学”。虽然这两种“新学”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合一,但在具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