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评昆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
作者:骆珞 来源:金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封建礼教 柳梦梅 爱情自由 相思 人物形象 追求爱情 个性解放
-
描述:《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作者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杜丽娘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有着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和对礼教的彻底反对,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论《牡丹亭》的至情表现
-
作者:章颖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梦中情 梦中情 人鬼情 人鬼情 人间情 人间情
-
描述: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遗产 昆曲 人类 京剧演员 戏剧结构 《牡丹亭》 《长生殿》 17世纪
-
描述:》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困境
-
作者:王珏平 来源:当代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磨腔 牡丹亭 昆曲传习所
-
描述:本文的核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探讨了其起源,形成,繁盛及其衰落,并且从其自身的特征和社会时代两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客观的阐释。同时着眼于今天昆曲的现状,回溯和审视新中国戏曲政策,进行彻底的反思
-
“苏州昆曲现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作者:潘福能 来源:江南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昆曲 苏州市 借鉴意义 牡丹亭 保护条例 白先勇 新世纪 基本情况
-
描述:新世纪以来的十年,苏州昆曲摆脱困境得到发展,一批新版的昆曲经典蜚声海内外,创造了"苏州昆曲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今后苏州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苏州非物质
-
夷洲非“夷州”辨
-
作者:陈孔立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海 《三国志》 《后汉书》 行政建置 三国时期 《太平寰宇记》 《资治通鉴》 地方行政制度 会稽郡 综合新闻版
-
描述:夷洲非“夷州”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北京
-
作者:刘红庆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技艺 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昆曲 北京市 牡丹亭 手工技艺 木版水印 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
-
描述:始终不会停歇……
-
应是趼人非研人
-
作者:麦衡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应是趼人非研人
-
"富民"是名,"富国"是实--王安石新法的是与非
-
作者:张祥浩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北宋时期政治思想家王安石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的变法,后世或褒或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质上,王安石新法的本质是以富民为辞而行富国之实,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矛盾是富国与富民思想的矛盾.
-
试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
作者:徐培均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文艺思想 文学成就 苏轼 父亲 宋史 宋代 诗赋取士 文学作品 王安石
-
描述:李格非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元祐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列苏门,史称“后四学士”。然而他的作品惜已散失。本文从历代史籍中钓沉辑佚,对其生平与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