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周礼正义》(地)点校
作者:汪少华 颜春峰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标点失误45处:叙述语误为引文;引文误为叙述语;破句;当分未分;不当分而分;书名篇名人名误标失标。
明代昆腔的雅化和语化
作者:戴和冰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雅化  昆腔  明代  《十五贯》  推陈出新  戏曲  不景气 
描述:对于昆腔来说,雅化绝不是语化,这一点是必须给予特别强调的。昆腔的雅化,在内容上,是人文精神的注入、是文化品格的提升,而语化则是标准语的推广;在时间上,雅化与语化是昆山腔的不同发展阶段,雅化是
从《周礼》大田联上得到的几点启示
作者:吴土法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大司马  几点启示    山虞  孙诒让  《周礼正义》  《诗本义》  《礼记·月令》  《朱子语类》 
描述:笔者曾写过一篇名谓《周礼大田联考》[]的文章,尔后,觉得在大田联上所反映出来的种种情况,对于认识《周礼》这部千百年来聚讼纷纭的儒家经籍,似乎能得到某些启示。故而今不揣浅陋,将其写出,以就教于
我国早期学教育的历史价值
作者:陈水德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教育  民族教育  教学教法  伦理道德教育  文字  形成与发展  《学记》  历史价值  《周礼》  早期教育思想 
描述:的产生和完善我国先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方块体文字。但我国早期的文字却是在将遍缺乏教育的情况下,孤立地断断续续地产生,它并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文字。这可从最早孕育文字胚胎管窥一斑。如半坡遗址的陶文符号,及近期于长江流域出土的象形陶文和西安附近发掘的象形甲骨文.均属于三代以前的草创之作。然自虞夏以后,随着民族教育的兴起、文字和教育一旦结合,我国文字就摆脱了其草创阶段,而进入了其成熟阶段。我国早期教育.并非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而主要的是靠直观式的器具教育。最初.人们以声教为形式,声教即乐教,靠日耳相传.用器乐传授。这是最易于被人所接受的便捷教法。至殷代,这种教法趋于完备,如殷代设大学、小学传教。大学田曾宗.为乐教;小学日序,为射教。射教是在乐教的基础上发表起来的,皆为器具之教。因此,殷代教育尚未完...
王安石《周新义》浅识
作者:刘坤太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周  经义  浅识  训释  先王  官府  宋神宗  《宋会要辑稿》  青苗法 
描述:书浅见,请教于方家。
《周礼》宗祀乐事联考
作者:吴土法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大司乐  四夷之乐  师职    编钟  下管  郑注  乐之  卿大夫 
描述:礼》一书的编纂情况。
王安石《用新义》浅识
作者:刘坤太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用新义》浅识
略谈北宋末学生的免役特权
作者:李伟国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学生  宋徽宗    优厚待遇  特权  王应麟  北宋末年  宋代  饮食  差役 
描述:为“太学生至少在北宋末年,可以免除本人的差役”,但是他又否定了宋代太学生可免除本户差役的说法,他说,根据记载,宋代太学生的
中国历代名君任掌故鉴赏
作者:杨法宝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代  朱元璋  九品中正制  王安石变法  国子监  孝文帝  宋神宗    掌故  官吏选拔 
描述: 中国历代封建皇朝的官吏选拔,除了采取“九品中正制”(隋前)和“科举制”(隋至公元1905年)等制度之外,还留下了许多“不拘一格”、鲜为人知的典故和方法。在此,经笔者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连缀成项,以“典”鉴赏。
知否,应是“民肥瘦”
作者:陈鲁民  来源:山西老年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基本标准  孔繁森  干部与群众  人民疾苦  唐玄宗  共产党人  周恩来总理  劳动致富  党的事业  张鸣歧 
描述:政之外还有一个勤政良政的问题,但“肥”的地方,必定会“民瘦”。你想,如果官员们终日沉溺于灯红酒绿,绞尽脑汁往自己的腰包里捞钱,哪还有心思去“造福一方”,带领属下劳动致富。况且,不仅“尔俸尔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