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24)
报纸(111)
会议论文(9)
学位论文(5)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11)
地方文献 (35)
才乡教育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29)
2011(39)
2009(30)
2003(15)
2001(11)
1999(22)
1998(20)
1997(20)
1981(4)
1980(4)
按来源分组
读书杂志(3)
领导科学杂志(2)
语文教学通讯(2)
华夏考古(1)
衡水晚报(1)
瞭望(1)
公民与法治(1)
小学语文教学(1)
金秋(1)
书摘(1)
自话自
作者:彭先诚  来源:中国画画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宾虹  王安石  木芙蓉  虚灵  高古  用笔  花瓣  玉兰花  境界  笔法 
描述:空,空不异色",这是诗境,亦是画境。"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唐志契《绘事微言》)。笔不滞于物,留有余地,才能笔笔虚灵,又笔笔写实,才能为物传神,抒写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梦”
作者:陈璧耀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实基础  影响比较  周礼  吉凶  释义  实现  定义  眼睛  省声 
描述: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倡言"中国梦",并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于是"中国梦"进入官方词汇和媒体迅速走红,"梦"也因此火了起来。今年的年度汉字,恐非
“稗官”
作者:潘建国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  稗官  行政职能  待诏  刘向  《汉书》  街谈巷语  《周礼》  《隋书·经籍志》 
描述:本文通过对“稗官”一词的真实含义及其自周至汉的演变的考辨,指出尽管《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家”与今天小说概念全然不似,但汉魏六朝小说的作品内容,却与之存在着合理的对应关系。
论以礼《诗》与以诗《诗》
作者:陈戍国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诗》  以礼《诗》  以诗《诗》 
描述:以礼《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诗》、以诗《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
大耳档(9)秘书
作者:李达尔  来源:中国档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秘书监  档案工作  秘书工作  《现代汉语词典》  启发式教学  《后汉书》  《周礼》  文书处理  历史过程  白菜豆 
描述:大耳档(9)秘书
论《字》和《字辨》的斗争
作者:张文涤 胡炎祜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上层建筑  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  思想战线  杨时  唯心论  王安石  程颐  政治斗争 
描述: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这一斗争的实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李贽的“童心”与汤显祖的“情至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贽  李贽  童心  童心  汤显祖  汤显祖  情至  情至 
描述:汤显祖与李贽身交甚少却神交甚厚。汤显祖是通过读《焚书》而成为李贽的崇拜者的。汤显祖,读李氏之书如“寻其吐属,知获美剑”。汤显祖之于李贽,更多的是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汤显祖的“情至”与李贽
李贽的童心与汤显祖的情至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贽  李贽  童心  童心  汤显祖  汤显祖  情至  情至 
描述:汤显祖与李贽身交甚少却神交甚厚.汤显祖是通过读<焚书>而成为李贽的崇拜者的.汤显祖,读李氏之书如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汤显祖之于李贽,更多的是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汤显祖的情至与李贽的童心
牡丹文化
作者:于海生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文化  洛阳牡丹  雍容华贵  牡丹花  芍药  武则天  民间节庆  百两金  杨贵妃 
描述: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在古代,国人对它就情有独钟,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在民间节庆、民俗礼仪、文化、医药
《牡丹亭》“情”
作者:郑沁仪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欲  至情  主题思想  成因 
描述: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