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7)
报纸(35)
图书(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7)
地方文献 (13)
地方风物 (3)
宗教集要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6)
2011(15)
2010(12)
2009(10)
2008(7)
2004(4)
1997(2)
1995(3)
1982(3)
1937(1)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3)
剧学月刊(1)
钱江晚报(1)
党建(1)
北方新报(1)
中华诗词(1)
天涯(1)
读写月报(高中版)(1)
新闻与写作杂志(1)
镇江日报(1)
晋东南晋的入声舒化现象
作者:王利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晋东南晋  晋东南晋  入声  入声  舒化  舒化 
描述:文章通过对518个中古入声字在晋东南晋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古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三个方面对晋东南晋入声舒化的情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并与山西其他晋区的入声舒化现象做了比较。
晋东南晋入声调的演变
作者:沈明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晋东南晋  入声调类的合并  入声舒化的方式 
描述:书上或跟着新事物学来的。入声舒化的方式是喉塞尾[]消失,短调拉长,甲类入声字和部分乙类入声字舒化后一律归到调值相同或相近的舒声调,即按调值舒化,属于方言自身的演变。还有少部分乙类入声字按官话方言的调类舒化,是受外方言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分别体现在声韵调不同层面上。
从曲律角度看戏曲之本色
作者:许莉莉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色  曲律  语言风格  戏曲  合律  曲词  音律  辞采  汤显祖  作品 
描述:每当言及戏曲的“本色”,人们总是将它与语言风格联系在一起,甚至看成纯粹的语言风格问题。然而本人认为,它并非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它与曲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古代曲论家提倡制曲使用“本色”,不少人
《“言”“”“论”“说”与先秦论说文体》序
作者:王齐洲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体  先秦  《周礼》  《礼记》  传统 
描述:给予了高度重视。刘熙《释名》、蔡邕《独断》、曹丕《典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任?《文章缘起》等,都重视文体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明确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说:“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吴讷更说:“文章宜以体制为先。”(彭时《文章辨体序》引)为什么文章制作必须以体制为先?徐师曾的回答是:“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文体明辨序》)顾尔行的回答是:“文章之有体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圆之规矩也。”(《刻文体明辨序》)古人之重视文体,观以上众说可见一斑。今人也重视文体,中学语文教育中便注意区分文体,人们将全部文体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类,而散文中又分记叙文、论说文等小类。不过,这种文体分类其实...
论宋人教坊乐的文体特征
作者:任竞泽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坊乐  《周礼》  《诗经》  雅俗尊卑 
描述:了语言内容等创作上的文体规范,要求人们在撰制时应得体,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惯例和破例,有正体变体之分。
创新应是文教字永恒的主题
作者:石萍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课堂  创新提问 
描述:新世纪需要新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课堂提问要创新,使创新成为我们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山西晋人声舒化情况分析
作者:孙玉卿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西晋  入声舒化  声母清浊  调类 
描述:种渐变过程。渐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同式;一种是左权式。
陕北晋入声韵的舒化
作者:李建校  来源:晋中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陕北晋  入声  舒化 
描述:化速度最快,已经基本舒化,曾梗摄字次之,深曾通三摄舒化最慢。
淡意深 痴心情苦
作者:王慧刚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阮郎  归赏论 
描述:是分不开的,其词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感伤凄苦,婉曲低回,淡情深。
创新教学“六趣”谈
作者:魏鸿玲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  学生学习  课文  王安石  培养 
描述: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课文导入这一环节。导入新课时,形式要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