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1)
报纸(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
地方文献 (9)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2(7)
2011(14)
2009(4)
2008(4)
2007(3)
2000(4)
1997(1)
1994(1)
1986(4)
1982(1)
按来源分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姑苏晚报(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1)
了望(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上海戏剧(1)
中国航天报(1)
徐闻史志(1)
炎黄纵横(1)
朱锡祺医师应用虫类药物经验(雪琴等) 复方鱼桔汤治疗肺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朱锡祺医师应用虫类药物经验(雪琴等) 复方鱼桔汤治疗肺
情景辨 悲欣交集——《会稽郡楼雪霁》赏读
作者:吴同和  来源: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欣交集  张继  会稽  生卒年  王安石  古代诗人  代表作  阅读  微明  代文 
描述:[诗人逸事]张继,字懿孙,生卒年月不详,中唐著名诗人。父祖都是词章大家,世代文业相传。他为官清正,为人直率,为诗爽利激越,清远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其代表作《枫桥夜泊》名扬天下。
世远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看
作者:赵渭绒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  汤显祖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虚实手法  虚实手法  情论  情论 
描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他们生活年代的相近且都逝世于公元1616年,这种巧合进而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然而两者的可比性并非由于以上原因,而是因为其创作在题材的借用、对情的彰显及其虚实手法的运用三方面的相似.
但是相思相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评昆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作者:骆珞  来源:金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封建礼教  柳梦梅  爱情自由  相思  人物形象  追求爱情  个性解放 
描述:《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作者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杜丽娘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有着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和对礼教的彻底反对,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知识人印象:读李怀宇《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
作者:吴丙年  来源:出版广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人  台湾文化  中国文化  印象  白先勇  形象  群体  牡丹亭  开拓  价值 
描述: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 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人吧,比如我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的人。但在作者李怀
吊古怀今 思深寄远——洪异诗《钱塘秋感》赏析
作者:苏永莉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瑰丽  王士祯  《随园诗话》  戏曲家  《牡丹亭》  诗人  太子  王妃  文学造诣 
描述:云:“钱塘洪防思昇,……人但知其《长生》曲本,与《牡丹亭》并传,而不知其诗才在汤若士之上”,并以“逼真少陵”、“俱足千古”称誉其诗,朱廷鋐更以“风流直压李青莲”(《赠洪防思》)句相赠,其文学造诣可见一斑。
伤事怀人,哀语痴情:论《小山词》的"梦":[晏几道]
作者:刘传武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小山词 
描述:伤事怀人,哀语痴情:论《小山词》的"梦":[晏几道]
一种相思 两样言愁--小议二晏的怀人词
作者:石麟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议  夕阳  晏殊  清平乐  主人公  小山词  意境  木兰花  作家  踏莎行 
描述: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毕竟有所不同。于是,有人喜欢大晏思致的深广,有人则欣赏小晏情感的浓挚;有人喜欢大晏词的温润圆融,有人则欣赏小晏词的顿挫凄婉。
神来境异 错综幻化——杜甫名作《旅夜书怀》赏析
作者:陆精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夜书怀    赏析  杜甫  胡应麟  五律 
描述:试从三方面对其“神来境异,错纵幻化”这一特色略作分析。
情与景会 意在言外——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怀
作者:郭春华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浣溪沙》  情与景  意在言外  新词  晏殊    艺术手法 
描述:宋初词人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好几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一首,就其思想而言,虽不过是悼惜春天的衰残,感伤流光的易逝。但就其艺术手法而言,却写得情与景会,意在言外,因而传诵千古,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读者。[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