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台湾佛教的渊源与祖国统一
作者:吴敏霞 王志平  来源:台湾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佛教  佛教禅宗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渊源关系  祖国大陆  日据时期  福州鼓山  和平统一  曹洞宗  主体地位 
描述:台湾的佛教与祖国大陆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渊源关系,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重要的文化基础。[第一段]
峨眉山佛教宗派源流
作者:一夫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峨眉山  禅宗  净土宗  曹洞宗  临济宗  慧能  佛教宗派  僧人  南岳怀让  天台宗 
描述:慧可,慧可传法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已是六祖。慧能与神秀同受弘忍五祖的法要,分成南北两宗,即宗教史上称南能北秀。神秀代表北宗,传两代而失传,慧能代表南宗,一直传到现在。慧能大师的法嗣颇多,宗支繁衍极盛。以后南宗分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
朱熹思想与佛教哲学
作者:张荣明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思想  《朱子语类》  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  “理一分殊”  思想资料  禅宗  《五灯会元》  陆九渊  “心” 
描述: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称晦翁,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他是孔孟之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学问渊博,“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之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综观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受到佛道哲学
李觏与佛教
作者:李承贵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  排佛  排佛  容佛  容佛  启示  启示 
描述:李觏佛教思想具有双重性 ,既有排佛的一面 ,也有容佛的一面。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 ,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 ,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 ;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
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
作者:蒋述卓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印度佛教  缘起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  艺术真实论  后汉书  真如  明清  佛经  现实社会  汤显祖 
描述:与实、幻与奇的关系的问题上。而在对艺术真实以及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认识上,许多艺术家、评论家从观念到思维方式乃至表述方式均受到了佛教的启发与影响。
造化钟神秀——武夷剧作社印象
作者:安葵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夷剧作社  福建  艺术风格  戏剧创作  汤显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描述:群人使当代的武夷山水生色。 武夷山于1999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全世界列入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名录的共有600多处,其中双重遗产仅22
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
作者:王日根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福建  福建商人  天后宫  乾隆年间  科举制度  《帝京景物略》  移民  明清时期  万历年间  周亮工 
描述: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王日根如果说宋元以前福建主要以人口移入为主,那么明清时期的福建则显示出人口大量流出的景象;如果说在人口流入中家族是人们建立新居地的纽带,那么在人口流出中会馆则成为人们开拓
《牡丹亭》与宗教智慧
作者:郑传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佛教  佛教  道教  道教  叙事学  叙事学 
描述: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牡丹亭》中的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作者:杨玉军  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儒家  道教  道教  佛教  佛教  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简论
作者:赖井洋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佛教  佛教 
描述:李觏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他倡导功利,主张改革、发展社会生产以实现富国强兵,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