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21)
报纸(507)
图书(19)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13)
地方文献 (82)
地方风物 (32)
才乡教育 (12)
宗教集要 (12)
非遗保护 (11)
文化溯源 (5)
红色文化 (4)
按年份分组
2014(211)
2013(62)
2012(103)
2011(95)
2007(46)
2004(23)
1997(19)
1995(28)
1987(15)
1979(1)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15)
东方文化(1)
吉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戏曲品味(1)
中国钢笔书法(1)
上海故事(1)
西北美术(1)
实用医药杂志(1)
中国科技信息(1)
新闻晚报(1)
的巨芹时代
作者:暂无 来源:华夏地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文学成就  宋文化  欧阳修  王安石  黄庭坚  杨万里  辛弃疾 
描述:江西古称江右,两宋文化极其发达,尤以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三百多年里,名家大师如过江迷宫鲫,创作出无数篇流传千古的诗文。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姜夔、洪迈、文天祥……这些光耀千古的名字,不但是江西文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主角
明代嵉《流民图》
作者:韩建武  来源:收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民  明代  万历  自然灾害  陕西  嘉禾县  王安石  明史  食货志  土地兼并 
描述:子则言“不务农桑,无有定业而为流民”。
沈皋昆戏曲人物油画展
作者:暂无 来源:流行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戏曲人物画  人物油画  牡丹亭  绘画  作品  建国后  动态艺术  剧中人物  创作过程 
描述:即逝的动态艺术固定为色彩精湛的静态绘画
从内部破坏王安石新政的蔡
作者:刘一安  来源: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内部破坏  新政  司马光  革新派  大地主阶级  动势  马克思主义  叛徒 
描述:程,充分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阻挠、扼杀变法运动中,反动势力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如司马光之流,公开地、顽固地站在对立面,针锋相对地进行顽抗,直言不讳地宣称与新政“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②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变法主张,一律攻击、否定。虽然他们也不惜无中生有、当面造谣,披上虚伪
扬州画派与江画派形成原因比较
作者:唐卉 张乾元  来源:国画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州画派  原因  《泊船瓜洲》  地理位置  七言绝句  三角形  王安石 
描述:扬州画派与江画派分别形成于扬州和镇江两个城市。扬州与镇江在地理位置上以长江的南京以下游为界,江北为扬州,江南为镇江。宁、镇、扬三市紧邻一体,构成三角形地势。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著名七言绝句《泊船瓜洲
“自述”:政治是一门艺术
作者:王觉溟  来源:美文(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政治    艺术  宣仁太后  北宋  宰相  自述  书法 
描述:(1047—1126),字元长,北宋末年权相,书法造诣精深;其仕途生涯跌宕起伏,在宰相任上四起四落;工于权术、狡黠善变,搜尽天下膏脂以供君臣挥霍,最终导致北宋覆亡。我有一种预感。我即将死在这条
羲\汤显祖“至情”说比较
作者:雷斌慧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  汤显祖  至情 
描述:将黄宗羲、汤显祖“至情”说比较,可加深对黄宗羲“至情”说的理解。黄宗羲“至情”说扎根于性情之辨。黄宗羲、汤显祖“至情”说之同在于以“真”为内核,以“灵”为外观,以“神”为桥梁。黄宗羲、汤显祖“至情”说之异则体现于时代背景、哲学本体、风格追求三方面。
《牡丹亭》中道姑形象略辩
作者:黄德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中道姑形象略辩
江西新文艺事业的拓荒者:凌鹤
作者:刘云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艺事业  江西省  戏剧创作  戏剧家  汤显祖  剧本创作  戏剧事业  文艺界  地方戏曲  文化事业 
描述:凌鹤同志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位老革命、老作家、老戏剧家,他为中华民族的新文艺事业特别是戏剧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曾说:我一生不忘两件事:一是一直跟随党,为人民谋利益,死而后已;二是搞戏剧创作
论工安的贡举改革
作者:张希清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贡举制  诸科  熙宁  经术  宋神宗  明经  科举制度  司马光  通经致用 
描述:的改革,将另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