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应是对生命存在的关照
-
作者:赵原 来源:文学教育(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存在 课程 学生
-
描述:课程关于且面向生命的经验的增长与智慧的生成,在促进生命发展的同时也转变着课程自身,我们存在、生活、发展于课程之中。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真实参与于课程之中,课程致力于使学生成为睿智的人而不仅仅是
-
语文课堂应是生命课堂
-
作者:张素君 叶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生命课堂 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 关注学生 人文精神 工具理性 教学过程 科学主义思潮 语文教育
-
描述: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
-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
作者:杨剑明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创作实践 复归 生命观 中国戏剧 剧作 美学 艺术理想 戏剧理论 蕴藉
-
描述:一、以“情”为标识的美学生命观的实质 将汤显祖的戏剧理论及其创作实践,认识为明代中叶以来艺术的美学生命观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现实体现和历史延续,在于其美学实质是对戏剧作为艺术的美学个性的复归与张扬
-
对《伤仲永》科学性的探讨
-
作者:潘明 董玉叶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学性 王安石 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实践 早期散文 文字叙述 客观事物 思想性
-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伤仲永》一文是王安石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借方仲永的生活事例,突出
-
校训不应是积木游戏
-
作者:月影龙魂 来源:中学生百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校训 积木式 游戏 大学精神 中学校 小学生 团结 外来工 个性 实践
-
描述:训是什么,但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个大概。因为这些本来就是那几个全中国通用的"口号",不同的只是像小
-
东坡在岭南之五:“细和渊明诗”
-
作者:莫砺锋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坡 明诗 岭南 生命 金山寺 惠州 黄州
-
描述:东坡五十九岁南迁惠州,六十五岁渡海北归,次年逝世,岭海七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为艰难困苦的一个阶段,然而也是其生命之光最为光辉灿烂的一个阶段。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即将走到生命
-
陆象山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
作者:曾春海 来源:哲学论集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陆象山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
王安石的文学观及其实践
-
作者:熊宪光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观 欧阳修 文学家 道学家 古文家 写作实践 文章 政治家 文化遗产
-
描述: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显然置“道义”于“文章”之上,表达了壮心
-
“实践”应是三个要素
-
作者:王孝哲 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 实践过程 三个要素 良同志 过程性 物质性 社会科学 实践主体 包含
-
描述:赖金良同志在《社会科学》1983年第12期上发表了《关于“实践要素”的商榷》一文,认为“实践”不等于“实践过程”,“实践”只包含目的性和物质性两个基本要素。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实践本来就
-
包拯的执法思想与实践
-
作者:刘笃才 来源:法学杂志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科学 包拯 思想与实践 发挥作用 贯彻执行 政治改革 熙宁变法 王安石 封建法律 执法如山
-
描述:然科学家沈括,等等,数不胜数。和这些人相比,包拯并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包拯身后的名声却越来越大,超越了他的同辈人。明代曾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宋之名臣彬彬其盛,何独公之名愈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