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王安石原著三篇并注释
-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附:王安石原著三篇并注释
-
《宋代文学史》注释匡误一则
-
作者:许隽超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学史》 匡误 《全金元词》 虞集 1992年版 词作者 辽代文学 问题考辨 辽道宗 文学研究
-
描述:《宋代文学史》注释匡误一则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商榷
-
作者:陈鸿儒 来源: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注释商榷 第一自然 《说文》 原隰 第二自然 《吕氏春秋·察今》 “膝” 《周礼》 《汉语大字典》
-
描述:《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商榷陈鸿儒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使用比较广泛的高校古典文学课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些注释尚须进一步完善。今就上编第一册笔者讲授过的篇目举出数条
-
太多的遗憾──对“舍身求法”的注释的质疑
-
作者:蔡日新 来源:法音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鲁迅 谭嗣同 中国的脊梁 王安石 国民党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文化 《拿来主义》 文化交流 金陵刻经处
-
描述:太多的遗憾──对“舍身求法”的注释的质疑
-
王安石诗文佛典注释辨正
-
作者:方笑益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佛典 注释辨正 诗文 解释 体悟
-
描述:影印)卷三。诗云:
-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
作者:汤显祖 来源:大阅读:中学生综合文摘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 中学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 文言文 文言文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也忒看得这韶光贱!
-
王安石戏作谜语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生课程辅导(阅读与作文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文言文 《王安石戏作谜语》
-
描述:王荆公(即王安石)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吕吉甫解云:“东海有鱼,无头亦无尾,更除(去掉)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
《醒世姻缘传》黄注辨疑——与黄肃秋先生商榷
-
作者:宋立堂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黄肃秋校注本 注释 辨正
-
描述:黄肃秋先生校注的《醒世姻缘传》是个较好的本子,但其中亦有不足之处,有些条目注释有误或不够确切,有些地方词语本应作注而未加注释。因此,有必要对黄先生所作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够确切之处加以辨正。
-
“船背”不应是“船顶
-
作者:施孟文 来源:教苑荟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释 教材 船 小说
-
描述:其中,啧啧称奇,无论是前者给我们听觉上的冲击还是后者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都让人叹为妙绝、久久回味! 但笔者在教授《核舟记》一课时,却意外发现,无论教材还是其他的教辅资料都不约而同地把“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中的“船背”解释为“船顶”——笔者私认为这有悖常理、有违常情,势必扭曲作者原意,误导后人对这件精美微雕艺术品如实地、全面地了解。故不揣冒昧,抛砖引玉,将个人看法诉诸笔端,以期与教育界同仁一起探讨、共同商榷。 首先,本文借核舟的精巧布局来赞美人物的高超手艺,“奇巧”与“灵怪”前后呼应,统摄全篇。微雕艺人王叔远凭借在胸成竹、神工鬼斧,使自己手下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用文中的原话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也就是说是什么刻什么、刻什么像什么。整体如此,局部也应如此。“题名其上”的“船背”如果是船顶,也即船篷的顶部,这个地方该怎么刻呢?我们知道,古代船篷顶部一般是钝角式或圆弧状的,这还不打紧,关键文中是“箬篷”,船顶上盖着箬草呢!我们想想南阳著名的茅草屋、想想北方常见的麦秸垛,这箬草覆盖的船顶怎么谈得上“夷”、如何题得了“名”、又怎样印得下“章”——此谓不合理。
-
新文言文专题十唐宋八大家(下)
-
作者:冯渊 邱兼顾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主要特色 战国策 议论文 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 现代汉语
-
描述:王安石【与创作相关的生平】王安石与曾巩两家是一州乡邻,还有姻亲关系。庆历四年,曾巩向欧阳修举荐王安石,欧阳修看了王安石的作品后,提醒他须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