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1)
报纸(104)
学位论文(17)
图书(16)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45)
地方文献 (126)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43)
2011(34)
2007(32)
2006(26)
2005(20)
2002(16)
2000(12)
1988(11)
1986(11)
1981(1)
按来源分组
艺术评论(4)
古典文学知识(2)
中国文学研究(2)
陕西戏剧(2)
文教资料(2)
电影文学(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文艺生活:下旬刊(1)
散文(1)
全国新书目(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比较
作者:乔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抽象环境  抽象环境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意志  意志  行动  行动  “情”与“理”  “情”与“理”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自由爱情与封建势力的戏剧冲突展开,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发展,主人公的自由意志通过自觉行动表现出来。但主人公所处的规定情境不同,戏剧冲突在规定情境
澳门戏剧概述
作者:胡国年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文学  澳门  牡丹亭  明朝  写作  关系 
描述:澳门戏剧概述
浅析《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作者:赵静春  来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社会意义  社会意义 
描述:汤显祖的千古名剧《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围绕这一形象展开的独特的戏剧冲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对其戏剧冲突加以探究,并剖析这种冲突蕴涵的社会意义,很有必要。
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作者:暂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较研究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
论黄宗羲的戏剧
作者:朱义禄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黄宗羲  《牡丹亭》  封建礼教  艺术创作  审美情趣  戏剧  明清之际启蒙学者  《四声猿》  诗文创作 
描述:论黄宗羲的戏剧
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
作者:金登才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
漫说《红楼梦》中的戏剧
作者:凤生 于雷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作品  古典戏剧  汤显祖  天才  红楼梦  杜丽娘  画卷  爱情故事  人物形象  南戏 
描述: 我们在欣赏《红楼梦》这一阔大斑斓的艺术画卷时,往往会被天才作家的博学多才所折服。曹雪芹用如橼大笔,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纷纭复杂的生活,其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整个小说,可以说是一座艺术的“大观园”,诗、词、曲、赋,谣、谚、赞、诔,灯谜、酒令、书启、联额,真是“文备
明清戏剧心理学论略
作者:刘伟林  来源:海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理论  戏剧创作  李渔  戏剧理论  戏剧情节  审美注意  汤显祖  观众心理  戏剧艺术  王骥德 
描述:论有丁耀亢的《啸台偶著词引》、李渔的《闲情偶记.词曲部》(又名《李笠翁曲话》);评点有金圣叹评《西厢记》、毛声山评《琵琶记》;序跋有洪升的《长生殿自序、例言》、孔尚任的《桃花扇小引、小识、凡例》;
国内戏剧动态
作者:暂无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戏剧艺术  社会主义新人  演出  上海昆剧团  表现主义戏剧  戏曲学校  浙江省  象征主义戏剧 
描述:市代表还演出了《牡丹亭》的一些折子戏:浙江省昆剧团演出《拾画·叫画》一折,上海戏曲学校演出《寻梦》一折,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出《学堂》一折。浙江省昆剧团的《疗妒羹·题曲》一折则反映了古代女子读《牡丹亭》时的情感共鸣,借剧中人之口演唱了传诵已久的“西湖女子”冯小青的诗篇:“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澳门的戏剧活动与作品
作者:郑炜明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澳门  戏剧活动  剧本创作  粤方言  话剧  戏剧演出  戏剧界  汤显祖  《红豆》  戏剧发展 
描述:一、《牡丹亭还魂记》与澳门 澳门与戏剧文学的关系,应自明朝的汤显祖起。汤显祖于1598年完成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在剧中就有提到澳门,例如第六出《怅眺》: (丑)老兄可知?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