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说不尽的平生意:解读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作者:陶运清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笺  相思     
描述:别情相思,是人之普泛化的情感,古今一也.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短短9046字,字字句句,诉尽相思相爱相慕相知之意,中望景,景中含情,既深意长,又节制有序.本文着重以情感来解读,在情感的沟通中
狂禅之于汤显祖的“有情世界”
作者:王树海 柳旭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狂禅   
描述:的一种借助,抑或是精神困扰的一种排遣。在有明一代文学的田园中,汤显祖是一方生机勃发的芳草地,几度得到佛禅的浸溉滋润。
晏殊的梦词
作者:刘相微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描述:晏殊是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在晏殊现存词集《珠玉词》中,晏殊抒发了作为士大夫特有的情感以及对于岁月流逝的无限思考。而这种“”与“思”在晏殊的梦词中表现的尤为强烈。
“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的实例分析
作者:曾嵘 朱高亭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昌孟戏  母题流变  集体意识 
描述:女故事”母题流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沈汤之争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发展
作者:谢柏良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变发展  汤显祖  音律  曲学  文律  曲论  历史渊源  戏剧理论  曲谱  南曲 
描述:戏曲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上来看待沈汤之争以及两派的对峙现象,从而对争论本身及其来龙去脉作出一种历史的描述,或许我们对争论自身的品位及其意义的了解,有时反而会更真切一些.
王学流变与明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作者:苏蔓  来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学  明代  浪漫主义文学  汤显祖  公安派  《三言》  《二拍》 
描述:由王阳明所开创的明代心学,在其流变中逐渐分化出一派批判封建伦理纲常、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哲学。王门左派的学说对明代中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在汤显祖戏剧、公安派文学理论与实践、《三言
生死更迭,一往情深 昆曲兴衰流变
作者:卫小溪 安初蜜 江自扬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  女主角  中国昆剧  杜丽娘  生死  汤显祖  名誉会长  魏良辅 
描述:"5·18"对于昆曲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这仿佛也验证了几百年来昆曲独有的生死轮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丛兆桓先生在
只今惟向梦中寻:浅析《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作者:庞婧绮  来源:文学界(人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牡丹亭  牡丹亭  畸恋  畸恋 
描述:强烈的共鸣?而这古老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明清士子眼中的《牡丹亭》
作者:冯俊杰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士子  士子  《牡丹亭》  《牡丹亭》  独创  独创     
描述:明清士子眼中的《牡丹亭》是部流美千秋之作。诸家所论,已遍涉《牡丹亭》的取材、命意、思想、意趣、的体悟,以及情节、人物、结构、曲词、音律等方面,对后人的剧本创作、改编、观剧、演剧等都有指导作用
腐儒不腐——谈《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作者:胡冠莹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  人物  情节  情节  主题  主题 
描述:陈最良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是“”与“理”的集合体。陈最良在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现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必然会战胜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理”的主题等方面 ,都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