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与宗教智慧
-
作者:郑传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佛教 佛教 道教 道教 叙事学 叙事学
-
描述: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牡丹亭》中的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
-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
作者:杨玉军 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儒家 道教 道教 佛教 佛教 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 汤显祖 汤显祖
-
描述:》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
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简论
-
作者:赖井洋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易 易 佛教 佛教
-
描述:李觏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他倡导功利,主张改革、发展社会生产以实现富国强兵,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文化史与古代文学研究释例:以汤显祖《南柯记》与佛教文化为例
-
作者:庞钦月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南柯记 南柯记 佛教 佛教 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
描述: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很深的联系,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渗透出佛教文化的印记。汤显祖的《南柯记》就是其中之一,《南柯记》中不仅渗透着许多佛教思想,而且其中也引用了一些佛教故事。作品中通过对佛教文化
-
我国古代水土保持法制的内容
-
作者:刘忠义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土保持法 我国古代 山林 土宜 田界 逸周书 月山 鱼鳖 三个月 《周礼》
-
描述:便草木成长;夏季三个月不准网罟河进入河床、薮泽,以便鱼鳖繁殖。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法。
-
一点辨正
-
作者:张利民 来源:求索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山移文》 王安石 智能之士 许由 思想内容 寥寥数语 评断 良同志 野人 山林
-
描述:逆命,隐于山林之中,以此自高,非以劝智能之士,入通达之教。”倡言“揆烦
-
马长海及其诗歌
-
作者:夏石 来源:满族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旗 清代诗歌 陈景元 鄂尔泰 论诗诗 山林 山水诗 满洲 隐居生活 闭迹
-
描述:凿险的,凡此种种,都有一些代表人物,他们在山水诗,咏物诗、怀古诗、怀人诗、爱情诗,论诗诗诸方面都曾有过佳作,为清代诗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研究清代诗歌,不对八旗诗人和作品进行微观和宏观的考察,势必得不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结论。我们这里介绍的马长海就是一个鲜为人知而又卓有成就的满族诗人。
-
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
作者:郭仁成 来源:求索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 山林 鱼鳖 万物 野生 《周礼 鸟兽 《月令》 山虞
-
描述:战胜了禽兽,但只懂得竭泽而渔,烧山而猎,完全仰给于周围环境的自然赐予。夏后之世,虽然扩大了渔猎采集的范围,仍然没有在生产上广辟门路。这三个阶
-
宋代山水词的文化审视
-
作者:章尚正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士人 王安石 欧阳修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山林 士大夫 宋王朝 政治家 文化审视
-
描述:间包蕴着种种文化观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指社会的经济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体,主要指社会组织
-
“即鹿无虞”解
-
作者:夏来郁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研究 山林 解释者 义通 周易 子机 周礼 困难 君子 指点
-
描述:麓";又释"吝"为"困难".那么"虞"又该作何解释呢?它与"麓"的关系呢?《周礼》载:古时,对山林川泽都设官掌之,分别叫作虞、衡.谓山林川泽有藩界,别其地以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