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5)
学位论文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7)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2
(1)
2011
(3)
2009
(5)
2008
(2)
2006
(3)
2005
(3)
1999
(2)
1991
(3)
1981
(1)
1962
(1)
按来源分组
宋代文化研究
(3)
新闻战线
(2)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1)
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
(1)
古汉语研究
(1)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语文天地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
文艺理论研究
(1)
相关搜索词
古文
唐宋八大家
四六文
司马迁
吕祖谦
古文思想
王安石
吴尚先
孔子
唐代
古文运动
唐宋
郑玄注
科举改革
疑问代词
今文经学
国君
唯心主义
国文教科书
苏轼
桐城派
周礼
周亮工
地主阶级
字条
石介
婚姻与家庭
古文经学
医学
医古文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古文经】搜索到相关结果
55
条
《周礼正义》考据之理据
作者:
楊光榮
来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超文本
古代典籍
古文
统考
今文
解释
文字
原则
清代
疏通
描述:
在实践中获得巨大的成功,想必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作者:
刘泽
子沐
来源:
中学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曾巩
玉山县
北宋散文
江西
南丰
易占
溶洞
迁移
古文
描述:
玉山县的地貌,包括溶洞、岩石等。
北宋学术一元化暗流与实用文学观——以
古文
家为中心
作者:
方笑一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开
“一道德”
石介
王安石
学术
文学观念
孙复
古文
家
北宋
孔子
描述:
北宋学术一元化暗流与实用文学观——以
古文
家为中心
郑子瑜的《唐宋八大家
古文
修辞偶疏举要》
作者:
龚言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郑子瑜
修辞
《论语》
柳宗元
欧阳修
语文课本
王安石
古文
《尚书》
韩愈
描述:
郑子瑜的《唐宋八大家
古文
修辞偶疏举要》龚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近复撰著《唐宋八大家
古文
修辞偶疏举要》一书,系自清人沈德潜所编纂的《唐宋八大家
古文
》中选出151篇,逐篇指出其修辞偶疏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
古文
经说之异同
作者:
陈建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今
古文
经学之争
礼记正义
《周礼》
《十三经注疏》
《左传》
《史记》
《礼记》
春秋左氏传
经说
婚姻与家庭
描述: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
古文
经说之异同陈建(香港中文大学)“世妇”一词,颇见于先秦文献之所载,其中以《礼记》、《左传》、《周礼》三书出现较多;从此词结合古代之史实及官制,正可窥见我国自先秦以来即有颇为
略论汉代
古文
经学的制度构想与文论视野
作者:
程勇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文
经学
制度构想
文论视野
《周礼》
《左传》
描述:
在
古文
经学家推崇的各类经传中,《周礼》与《左传》集中表达了合乎礼治原则的理想政教制度的构想,
古文
经学的文论叙述也便于其中得以安置,并获得具体规定。《周礼》的意义偏重于对文学的制度性安置,核心
医学
古文
常用虚词解说(选载之十二)
作者:
张远
来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译作
谓语
词类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徐春甫
医学
状语
修饰
假设连词
描述:
~~
从《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论李绂的
古文
思想
作者:
张维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古文
思想
古文
思想
《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
《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
描述:
都充分展现了李绂独具特色的
古文
思想。文章通过对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的解读,来探讨李绂的
古文
思想及其在清代散文史上的意义。
对《医
古文
·秦医缓和》若干注释之商榷
作者:
徐清秀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医
古文
高等中医院校
针灸专业
《医
古文
》
《骨伤针灸医
古文
》
通借字
职称考试
高等医药院校
《周礼》
高等中医药院校
描述:
材和教学参
为学重《仪礼》与为术重《周礼》:扬雄与王莽
古文
经学
作者:
解丽霞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雄
王莽
古文
经学
《仪礼》
《周礼》
描述:
《仪礼》"与王莽的"托古改制"、"符命为治"、"重视《周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彼此"为学为道"与"为术为政"的不同经学目的,也折射出扬雄对王莽表面似是而非、内心坚定不移的批判态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