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27)
报纸(51)
图书(14)
学位论文(10)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62)
地方文献 (24)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4)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40)
2012(36)
2011(29)
2010(30)
2008(24)
2007(34)
2006(17)
2005(14)
2002(13)
1995(14)
按来源分组
历史学习(4)
视野(2)
奋斗(1)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1)
核地知与行(1)
上海土地(1)
观察与思考(1)
喜剧世界(下半月)(1)
杉乡文学(1)
北京教育(普教版)(1)
易简功夫,可久可大:陆九渊"读书法"评述
作者:赵志伟  来源: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历史  南宋  中国 
描述:易简功夫,可久可大:陆九渊"读书法"评述
陈自明《妇人良方》论治崩漏的特色
作者:谢德聪  来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崩漏  历史 
描述:探讨陈自明《妇人良方》论治崩漏的特点,认为病因偏重劳伤、风冷;病机为冲任虚损,气虚不能制约经血;论治重辨证,治法灵活;用药偏重补益和温辛
资溪县九个公社集资三十多万元办学
作者:龙武龄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溪县  公社  老区建设  马头山  现代化建设人才  办学条件  农村人民公社  党政领导  智力投资  中小学学生 
描述:资溪县地处武夷山区,全县有九个农村人民公社。党的十二大以后,九个公社的社队党政领导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的高度责任感,象抓农业那样抓教育,重视智力投资,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为普及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据不完全的统计,从去年八月至今年八月,
认清形势,端正办学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学视听生  广播电视大学  提高教育质量  讲话摘要  办学思想  地方电大  认清形势  广播电视教育  校长  招生专业 
描述: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国教育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这个估计,也概括了我们广播电视大学的形势。
“面向经济建设为社会服务”应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条重要办学方针
作者:吕其岗  来源:辽宁教育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面向经济建设  为社会服务  办学方针  经济建设服务  服务工作  培养人才  根本任务  物质文明建设  高等教育 
描述:高等学校应该担负的任务,在认识上历来是有分歧的。总的看来,对于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一点绝大多数同志认识上是一
刘绍周自费办学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
作者:暂无 来源:地方党史编纂动态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周自费办学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
“实验”异变——让实验学校回归“实验”,探索办学体制和教学
作者:宋亮  来源: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验学校  不拘一格  教学方法  办学体制  回归  异变  现状  实验小学 
描述:40岁的北京家长韩常林的儿子小涛已经进入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一年了。韩常林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进过实验小学。小的时候,每次路过实验学校,看着那些学校的学生神情自信地走出来。我都很好奇——实验学校里面学的是什么呢?有孩子后我就想,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实验学校。”
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作者:李宝柱  来源:长安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  历史  中国  中国 
描述: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栗文杰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在<警世通学>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