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532)
报纸
(1973)
学位论文
(117)
图书
(63)
会议论文
(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08)
历史名人
(809)
按年份分组
2014
(519)
2013
(321)
2011
(431)
2010
(470)
2008
(476)
2007
(301)
2006
(172)
1992
(23)
1989
(26)
1982
(36)
按来源分组
大众文艺
(11)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3)
社科纵横
(3)
当代小说(下半月)
(2)
华人时刊(下旬刊)
(2)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2)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
河南农业
(2)
北方文学:下半月
(1)
学术问题研究
(1)
相关搜索词
人性
形象对比
心理
牡丹亭
婚姻自主
女主人公
吴趼人
张生
恋爱婚姻
孔尚任
张倩女
情感世界
封建主义
以情反理
展现
作者
中国戏剧史
吴吴山三妇
戏曲
元杂剧《西厢记》
硕人
才子形象
悲喜交错
《西厢记》
崔莺莺
女性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
伦理
才子佳人模式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西厢记》《牡丹亭》】搜索到相关结果
2532
条
《
西厢记
》《
牡丹亭
》的女性形象
作者:
谢新暎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西厢记
》
《
西厢记
》
《
牡丹亭
》
《
牡丹亭
》
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
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
反封建反礼教
反封建反礼教
描述:
《
西厢记
》和《
牡丹亭
》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 ,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 ,而且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
《
牡丹亭
》与《
西厢记
》女主角形象之比较
作者:
庄平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崔莺莺
追求
爱情
历史
家庭
描述:
崔莺莺、杜丽娘尽管都生活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下,她们却都能够勇敢的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平等的婚姻;但她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又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反映着具体的历史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差异。
《
西厢记
》《
牡丹亭
》抒情艺术的比较
作者:
杜红娇
来源:
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西厢记
》
《
西厢记
》
《
牡丹亭
》
《
牡丹亭
》
王实甫
王实甫
汤显祖
汤显祖
抒情艺术
抒情艺术
比较
比较
描述:
的激情 ,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两个最佳女配角
作者:
吴文昭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春香
比较
描述:
《
西厢记
》和《
牡丹亭
》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情剧双璧”。它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前人也对二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本文则选取了两剧中的配角红娘和春香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同和异,并分析了产生异的原因
《红楼梦》中的情/欲论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为中心
作者:
欧丽娟
来源:
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描述:
原因;其次则是深入剖析贾母之「破陈腐旧套」,抉发其中所涉及的四个批判焦点,亦即:不合情理之逻辑安排(以「红娘」的角色塑造为主)、浪漫爱情包装下之情欲实质、边缘文人之创作心理(包括「妬富」与「遂欲」)、阅读反应之受众影响论等多重面向,确然代表了《红楼梦》对此一文类的全面总检讨;最後则确立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与其阅读行为同时并存的合理性,实不影响其批判的高度效力,而确证曹雪芹有意识地颠覆和推翻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浪漫爱情观。
《
西厢记
》、《
牡丹亭
》的写情描写
作者:
林琳
来源:
芳草(网络小说月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
西厢记
》、《
牡丹亭
》的写情描写
《
西厢记
》《
牡丹亭
》“女性意识”之解读
作者:
王妍
来源: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崔莺莺
杜丽娘
杜丽娘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
描述:
《
西厢记
》和《
牡丹亭
》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由于其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且具有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从文本
论《红楼梦》中「情理兼备」而「两尽其道」之「痴理」观
作者:
欧丽娟
来源:
台大中文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模式
莺莺传
西厢记
牡丹亭
痴理
描述:
間的愛情提供了「恩義」的倫理前提,以「日久生情」解釋愛情的發生與發展,而否定一見鍾情式的激情與欲望本能上的性趨力;在面對個人與社會有所衝突的困境上,則提出「兩盡其道」的「痴理」說以超越「癡情」論,而達到情理兼備的平衡。如果說「緣情入禮(理)」解釋了明中期以來浪漫愛情故事的創作主旨,則「緣禮(理)入情」 乃是《紅樓夢》對晚明以來「情理對立」、「以欲為情」之情論俗流的扭轉。此中,將「個人」由才子佳人模式的真空狀態置回社會脈絡與人際關係中,也把「主體性」從情欲霸權(erotic hegemony)的壟斷中釋放出來,重新回歸到 「人格價值」與「倫理意義」的追求,形成一種「倫理化的情感」與「情感化的倫理」,而臻人我無憾的最高境界。
江儿水——选自《
牡丹亭
:寻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描述:
江儿水——选自《
牡丹亭
:寻梦》
忒忒令——选自《
牡丹亭
:寻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描述:
忒忒令——选自《
牡丹亭
:寻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