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
报纸(49)
图书(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9)
地方文献 (4)
红色文化 (3)
才乡教育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
2011(13)
2006(4)
1999(3)
1998(3)
1997(3)
1996(5)
1991(2)
1990(1)
194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教学与管理(1)
汉语学习(1)
云梦学刊(1)
库尔勒晚报(1)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
中国文化研究(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巴中日报(1)
当代贵州(1)
歌》与黔中傩文化再探
作者:黄永堂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歌》  傩文化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  黔中  《周礼·地官》  《归藏》  王国维  少司命  大司命 
描述:歌》与黔中傩文化再探
紀念‘一二、’運動十六周年
作者:禹一寧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5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蒋介石  大革命失败  中国民族  青年  周年纪念  黑暗  黄松  日本  自治  反动 
描述:‘封外投降,唯恐不卑不恭;对内屠杀,唯恐不凶残’(黄松齡同志语)的反动政策。那时的情形是: 一方面蒋介石大量出卖领土主权给日本帝国主义者:继‘一九一八’、‘一二八’之后,他又出卖了长城以外的地方,并‘订立了一连串的卖国协定
李纪锋“莲鱼共养”分地收入一万八
作者:赵兰奇 牛前驱 王崇军  来源:河南农业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效农业  喷灌机  武装部  高产栽培技术  鲶鱼  科学管理  气象信息  市场开发  诱蛾灯  精心管理 
描述:李纪锋“莲鱼共养”分地收入一万八@赵兰奇,牛前驱,王崇军¥社旗县饶良武装部李纪锋“莲鱼共养”分地收入一万八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青年民兵李纪锋,瞄准市场开发高效农业,收到良好效益。去年,他“莲鱼共养
宋代诗僧 惠崇数第一
作者:李加林  来源:科学与文化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僧  文学批评  唐宋诗  胡应麟  北宋  神秀  明代  著者  苏东坡  雪松 
描述:书中赞誉惠崇诗尤杰出也。他最欣赏惠崇的诗句有:阴井生秋草,明河沏晓迟,河水坚度马塞雪密藏雕,雪残僧扫石,风劲鹤归松探骑通番垒,降兵逐汉旗,地遥群马小,天阔一雕平等。
考订《歌》应是楚天神、地祉、人鬼之祭歌
作者:张中一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名  太一  祭歌  祭祀  标题  汉武帝  阴阳五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  汉代 
描述:论而加上去的。《歌》的第一篇《东皇太一》神的祭祀起于汉武帝。“太一”这个称谓的出现,最早见于《老子》和
陆九渊心学中的“心”、“本心”——陆九渊心学辨之六
作者:涂宗流  来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心  人心  道心 
描述:”的“心”(人脑 ) ;“本心”、“良心”、“赤子之心” ,是指属于心理现象的“仁义之心
理解教材 改进教法──“义”中国历史教材的教学尝试
作者:徐宗海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教材  新教材  改进教法  理解教材  历史学科  教学尝试  王安石变法  初中历史教学  国情教育  宗法制 
描述:理解教材 改进教法──“义”中国历史教材的教学尝试徐宗海人教版“义”初中历史教材以崭新的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知识范围,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在转变教育
“三七之厄”“百六阳”与谷永的直谏——《资治通鉴》所涉《
作者:铮甫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易》学  卦气说  王夫之  《通鉴》  象数派  《读通鉴论》  《周易》  《易传》  《中国通史简编》 
描述:“三七之厄”“百六阳”与谷永的直谏——《资治通鉴》所涉《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
作者:骆伟里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礼”  《辞源》  疏误  例析  布巾  《周礼正义》  祭器  尊彝  宗庙  画布 
描述:《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
“三七之厄”“百六阳”与谷永的直谏——《资治通鉴》所涉《
作者:铮甫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通鉴》  两汉  史料  汉儒  《易》  叙事  质朴  例子  突出 
描述:《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一书,叙事简明扼要,引文流畅通达,质朴无饰,一般比较好读。但在两汉以前,因史料所限,在叙事及采用的疏诏典册中,有些内容涉及汉儒特有的思维模式,及其使用概念的特殊内涵,就比较难读了。本文谈及汉成帝时谷永的一篇谏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