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127)
报纸(2579)
学位论文(135)
图书(79)
会议论文(36)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6)
历史名人 (2008)
红色文化 (10)
才乡教育 (7)
非遗保护 (6)
地方风物 (6)
宗教集要 (3)
按年份分组
2011(560)
2010(555)
2009(500)
2001(37)
1999(69)
1996(38)
1995(30)
1994(52)
1993(31)
1983(42)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化报(63)
戏曲研究(58)
飞天(7)
语文学习(5)
华章(3)
天津教育(2)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
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
蚌埠医学院报(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牡丹亭》中最良用“诗”例解
作者:李春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诗经》  《诗经》  最良  最良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塾师最良以诗教为女教,又用《毛诗》医病。他随心所欲地解《诗》,既是他迂腐性格的反映,也是明代诗教情理之争的反映,同时寄托了汤显祖的人文诗教情怀。
用当今视角重新审视《牡丹亭》中的最良
作者:杨昌盛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最良  《闺塾》  封建礼教  封建教育  汤显祖  戏曲家  杜丽娘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杰作,第七出戏名为《闺塾》,又叫《春香闹学》。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最良授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天性
中国戏曲的传统与革新:士争版《牡丹亭》引发的思考
作者:李静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昆曲  传统  革新  思考 
描述:本文试图通过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关于当代中国戏曲传统与革新的思考。
牡丹亭》的主题是“情”战胜“理”-与庆惠同志商榷
作者:谢柏良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的主题是“情”战胜“理”-与庆惠同志商榷
爱莲在舞剧《牡丹亭》中的“编”与“演”
作者:胡尔岩  来源:舞蹈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爱莲在舞剧《牡丹亭》中的“编”与“演”
腐儒不腐——谈《牡丹亭》中的最良
作者:胡冠莹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  人物  情节  情节  主题  主题 
描述:最良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是“情”与“理”的集合体。最良在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现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情”必然会战胜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理”的主题等方面 ,都起了
青春版《牡丹亭》印象——兼与士争版比较
作者:刘淑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白先勇  白先勇  士争  士争 
描述: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盛事,青春版与士争版在剧作内容、舞台造型艺术、音乐及表演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呈现出编导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闺塾》中的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最良
作者:姚昌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闺塾》  最良  古代文学作品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  中学生  素质教育  学生阅读  以偏概全 
描述:《闺塾》中的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最良
陆象山非醇及其非
作者:吴一根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学而优则仕  正统儒学    《礼记》  《论语》  陆九渊  儒家  闻一多  《春秋》 
描述:陆象山非醇及其非说吴一根宋代群中有没有标新立异的儒者?陆象山;有没有敢于公开非议儒学的道统、学统、政统的启蒙者?陆象山。冷落了四百年,扭曲了四百年,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的世纪末,应当重新审视
一代宗熊安生
作者:查洪德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齐  北周武帝  《周礼》  《北史》  “三礼”  五经  刘炫  太和  《礼》  魏书 
描述:)中,他已经约四十岁,还从李宝鼎学《礼》。以后以“三礼”授徒。直到北齐河清(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