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40)
报纸(60)
学位论文(37)
图书(16)
会议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83)
地方文献 (48)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9)
文化溯源 (3)
地方风物 (3)
红色文化 (2)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1(79)
2010(65)
2009(52)
2008(56)
2001(24)
2000(22)
1998(25)
1987(20)
1983(14)
1957(2)
按来源分组
其它(52)
文学遗产(10)
美学(5)
中国烹饪(2)
艺术教育(2)
中州学刊(1)
读写算(小学中高年级版)(1)
戏剧艺术(1)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书海(1)
谈古代的“咏古”
作者:徐应佩 周溶泉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商隐  王安石  杨贵妃  思想观点  贾谊  古典诗词  古代  唐代  表现方法  玄宗 
描述:中可见其思想观点。唐代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的“挖脚跟”
作者:刘世南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脚跟  王安石  出处  李白  阎若璩  常建  诗选  读者  意见  学问 
描述:几条呢?我不喜欢挖脚跟,这样失去了的味道。”永翔先生不同意仲联先生的意见,并直率地指出:“恐仲联先生非不为,乃不能耳。”我和永翔先生一样,对钟书先生注那样挖脚跟,也是十分喜爱的;但我更同意仲联
王安石输棋罚
作者:李宣奇  来源:知识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输棋罚
苏轼、王安石改趣谈
作者:王云霞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趣  苏轼  《警世通言》  苏东坡  文学家  冯梦龙  菊花 
描述: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
王安石禅意三味论
作者:邵维加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意三味  追慕禅宗  曲诉禅隐  俱味禅悦 
描述:王安石的往往体现出一种禅的况味和追慕禅宗的本心。由于不凡的经历和秉性,王或以峭拔凌厉的议政表现“在欲行禅”的人生信条,或以隐喻曲笔表现其难言的归隐之心。晚年写下的流丽清新、洁美如画的归居小诗,才
无定解”臆断
作者:张宿宗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定  定解  《诗经》学  方玉润  周亮工  卷耳  旧体诗  “色”  语言  《伐檀》 
描述:所谓“无定解”,意思是说:对于的解释不会有一致的定论。“无定解”的语意,初见于清代人方玉润语。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的“前言”中引述了他的话:“例如《伐檀》篇,尽管‘二千余年纷纷无定解’(方玉
李义山的思想内容
作者:顾易生  来源: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政治倾向  思想内容  衣服  典故  黄金  杜甫  白敏中  义山  概括义 
描述:,当然不足齿数;而像王安石那样称它为"虽老杜无以过",不能说不是独到的见解,但仍把它限于杜甫的"樊离"之内(蔡宽夫诗话),也未能指出和概括义山的特色;一些穿凿附会的笺释考证家,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苏东坡乱改咏菊
作者:观察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菊花  《警世通言》  落黄  秋霜  书桌  王安石  黄花  西风  地铺 
描述:《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去,看到书桌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认为这两句诗都是乱道。因为黄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最能
词曲语辞续拾
作者:王锳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曲语辞汇释》  中华书局  《汉语大词典》  陆九渊  元散曲  无名氏  “去”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社会科学版  明杂剧 
描述:意言年年一定得来,不如不归去。《盛明杂剧》二集叶宪祖《团花凤》剧一折;“难得舅母好意,把这桩好事作成了我,一个如
创作“暗合”现象论析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史  现象论  古人  根本原因  王昌龄  马利坦  意象  苏轼  王安石  司空曙 
描述:文章就中外诗歌史上存在的“暗合”现象予以论析,考察了古人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分析了“暗合”现象的优劣短长,揭示了造成“暗合”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