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54)
报纸(757)
学位论文(176)
图书(144)
会议论文(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00)
地方文献 (57)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5)
文化溯源 (4)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2)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3(448)
2011(510)
2010(533)
2009(466)
2006(337)
2004(230)
2003(250)
2002(228)
2001(225)
1993(1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8)
抚州师专学报(74)
成才之路(8)
教育艺术(6)
中华儿女(5)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兰州大学出版社(2)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甘肃民族研究(1)
关于宋代“度牒”问题的探讨
作者:顾吉辰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  僧尼  政府  熙宁  宋朝  国家财政  李心传  王安石 
描述:宋代“度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充当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宋代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晌,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仅就“度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祈请读者指正。
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访司马光墓
作者:白槐  来源:朔方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  嘉善  宋哲宗  资治通鉴  传说故事  古代政治  石碑  宋朝  水缸 
描述:的印象。可是等我长大上了中学,却对曾当过宋朝宰相,作为古代政治家的
谈望文生义
作者:汪溶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家  苏东坡  问荆  苏轼  解放战争  意义  汉字部首  宋朝  解放区 
描述::“拿竹去打马,就叫做‘笃’,不知道拿竹去打‘犬’,有什么可笑!”荆公又没有回答。东坡又问他:“‘鸠’字是九
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作者:振甫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散文  古文运动  柳宗元  范仲淹  晚唐五代  宋朝  王安石  文章气势  攻击 
描述:提倡古文,成为欧阳修的先驱者。第三,韩愈提倡古文,有柳宗元、李汉、皇甫湜等的响应,扩大了古文的影响;欧阳修提倡古文,有苏舜钦、苏洵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的响应,使得宋代的古文运动获得更深入的发展。
论北宋的体制之争
作者:胡安全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士大夫  宋朝  北宋中期  忧患意识  汉唐  文明体制  北方游牧民族  危机 
描述:一、汉唐帝国的危机与宋人的忧患意识纵观宋朝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君臣到一般士大夫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根源于汉唐帝国的全面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有三点:一是贵族分立势力的猖獗;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盛
北宋科举制度简议
作者:张伟民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北宋  科举考试  诗赋取士  科举取士  进士  王安石  宋朝  地主阶级  宋太祖 
描述:科举制度创置于隋唐时期,由国家定期分科考试,选取人才,分派官职。此后一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官的基本制度。到宋朝时,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北宋的科举制度略加探讨。
多才多艺的沈括
作者:王人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王安石  宋神宗  边界问题  辽朝  档案资料  地图模型  枢密院  宋朝  谈判 
描述:视地形勘察。他曾利用巡视定州(今河北定
金溪今昔
作者:赵相如  来源:新闻实践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溪  教育电视台  唐宋八大家  蚕桑  红壤丘陵  农民  学习机会  宋朝  科技兴农 
描述:如果给以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也许“唐宋八大家”会成九大家也说不定,或者宋朝如许的诗人、词人中又会多增加一个耀眼的新星。可惜的是,方仲永之父只把仲永这个儿子
观邮品话 “三阳开泰”
作者:李祖光  来源:集邮博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阳  邮票  明信片  王安石  吉祥语  邮品  易经  宋朝  谢林  农历 
描述:每逢羊年,人们常想到吉祥语“三羊开泰”。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为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宋朝王安石的《谢林肇长官启》中有“三阳肇岁,万物同春”。又据《易经》
圈阅文件的由来
作者:杨东志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件  圈阅  史料记载  宋神宗  公文  契约  呈文  文书  宋朝 
描述: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自“三国”时起,就有在文书、契约上“签名”、“签字”的风气,时人称之为“押”。据说,当时这样做,主要是表示身分,而后才有“已阅”的意思。关于圈阅文件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