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22)
学位论文(539)
图书(123)
报纸(76)
会议论文(5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96)
地方文献 (230)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38)
2011(154)
2010(137)
2009(128)
2003(56)
2002(56)
2000(40)
1988(27)
1986(28)
198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8)
文教资料(6)
大家(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陕西戏剧(2)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文艺生活:下旬刊(1)
散文(1)
全国新书目(1)
三明学院学报(1)
非日常性写作与“70”—代的精神气息:李浩小说
作者:郭艳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集  20世纪70年代  日常性  神气  写作  思考者  观察者  寂寞 
描述:集《侧面的镜子》。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新探索:简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
作者:王齐洲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胡应麟  小说评点  西学东渐  理论研究  文言小说  研究重点  小说  新探索  相关理论 
描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大家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和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下的新小说理论方面,而对于在中国古代小说家族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文言小说及其相关理论
一部反夫权的杰作:读晚清小说《兰花梦奇传》
作者:郭远庆  来源:科学之友(上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晚清小说  兰花  明清之际  夫权  影响深远  临川四梦  中国小说史略  封建社会  汤显祖  曹雪芹 
描述:不知是因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清丽缠绵,还是由于曹雪芹《红楼梦》影响深远,明清之际,许多小说、弹词的名称都喜好冠之以一个"梦"字,如《榴花梦》、《梅花梦》、《青楼梦》等。
在边缘的边缘表现自我:欧阳昱小说《英语班》的后殖民解读
作者:张丽丽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昱  《英语班》  《自译集》  文化霸权  异化书写 
描述: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从「黄鹤楼上」到「涉渡舟头」-谈方方1980年代小说的武汉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汉叙事  城市视角  城市空间  城市灵魂 
描述:从「黄鹤楼上」到「涉渡舟头」-谈方方1980年代小说的武汉
东昌文化与文学:一把值得关注的“手杖”--刘凤起小说《手杖
作者:刘东方 白晨阳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手杖》  刘凤起官场小说  聊城文化 
描述: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
重新评估唐人小说《冯燕传》的思想价值:兼议司空图、曾布对《
作者:周承铭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燕传》  道德与法律评判体系  历史信息  思想价值 
描述:;三是为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传,开辟了后世中国小说人物平民化的先声。
传承文脉 魔幻现实:谈从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到魔幻
作者:刘江元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粱梦  历史文脉  舞台剧  枕中记  传奇小说  故事情节  唐代  神仙道化剧  人物形象  汤显祖 
描述:余字的
戏剧范式看中西艺术审美精神的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音
作者:安博 石蒙蒙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西方戏剧  《牡丹亭》  《牡丹亭》  《猫》  《猫》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描述:式比较的切入点,对这种艺术类型进行认真细致的考量和比照,从而分析出中西艺术潜在的差异,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提供更多的理论佐证。本文以中西戏剧艺术的具体文本为参照,从实际的戏剧作品青春版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英译:以《牡丹亭》的两个
作者:何婷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翻译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语境重构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意象传递 
描述:本文基于罗选民的互文性翻译观,通过对《牡丹亭》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古典戏剧中唱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作者由此试图论证,以语境重构为核心的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