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59)
报纸(225)
图书(124)
学位论文(83)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92)
地方文献 (26)
宗教集要 (10)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84)
2011(105)
2010(95)
2007(95)
2000(32)
1997(26)
1989(38)
1980(10)
1960(11)
1936(11)
按来源分组
湖南政报(4)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三礼”郑玄注中古今语考察
作者:熊果 易柳清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周礼  仪礼  礼记  古今语 
描述:本文考察《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文章认为,古今语不同于古今字,古今语是表达同一事物而古今使用不同的名称,跟文字的使用无关。通过考察《三礼》郑玄注中的古今语,我们不仅可以弄清古今语与古今字的区别,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古时的语言面貌。
西汉的隐微学术与体制之争
作者:王晨光  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汉  隐微学术  周礼  封建  诸侯 
描述:西汉初期学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五行与阴阳思想之后,皆蕴含着对封建制的批评与重塑。相对而言,《周礼》代表的传统儒学亦暗含诸侯各定其制、王需对四方诸侯形势地利观察以制定具体政策的思想。
凭几与隐几:文本和图像中的“一物二义”
作者:李溪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庄子  白居易  陈洪绶 
描述:子》齐物精神的隐几之风,却在汉魏逐渐与日常生活结合,至白居易后被塑造为文人形象的典范,而尤以晚明陈洪绶的图像表达最为丰满传神。隐几不仅表现在画面自身,也是对画家及观画者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的表述,从而将画家、画面和观者凝聚于一个整体意义之中。
郑玄礼学二题
作者:刁小龙  来源:书目季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周礼  藏兵  用兵  五祀 
描述:郑玄礼学二题
论周代献诗制度“以美为谏”现象
作者:祝秀权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献诗制度  以美为谏  卷阿  周礼  正变 
描述:“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再论华夏民族的形成
作者:陈玉屏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学  华夏族  形成过程  夏王朝  周礼 
描述:关于华夏族(汉以后称之为汉族)的形成时期,学术界的认识久久未能统一。笔者在从事民族形成理论研究中,认真考察了华夏族的形成问题。愿将己见书之于次,就教于学界同仁。学术界之所以对华夏族的形成的时期众说纷坛,是因为长期以来,民族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不能以误读纠正“百年误读”——与《“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
作者:萧作永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克己复礼”  政治内涵  周礼  思想联系 
描述: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一个明显具有政治内涵的命题;孔子对周礼有突破,但也有保留。《“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一文,将“克己复礼”归为纯粹的修身之学,且只讲孔子对周礼的颠覆,而不提孔子对周礼
不能以误读纠正百年误读--与《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作者:萧作永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克己复礼”  政治内涵  周礼  思想联系 
描述: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一个明显具有政治内涵的命题;孔子对周礼有突破,但也有保留。《“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一文,将“克己复礼”归为纯粹的修身之学,且只讲孔子对周礼的颠覆,而不提孔子对周礼
唐代宗法观念与传承制度(兼论李唐皇室氏族问题)
作者:陈戍国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代  宗法观念  皇室氏族  传承制度  周礼 
描述:宗法观念与传承制度,基本上源于周礼
论以礼说《诗》与以诗说《诗》
作者:陈戍国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诗》  以礼说《诗》  以诗说《诗》 
描述: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