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王“心即理”辨异
-
作者:丁为祥 来源:理论建设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陆象山 心即理 陆九渊 陆王 知行本体 道德实践 宇宙论 同上 统一途径
-
描述:“心即理”是陆象山和王阳明共同主张的理论命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哲学史上才一直以陆王并称。实际上,他们的“心即理”命题,不仅在概念含义规定上存在着差别,而且其意旨也确实不同。正是这一不同,才
-
二程理欲观与王安石变法
-
作者:王世光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程 二程 理欲观 理欲观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天理 天理 人欲 人欲
-
描述:二程认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政府自身利益以及急功近利的现象,而且一些推行新法官员的道德素质低下,假公济私,由此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程探讨理欲关系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他们希望
-
并非“任理而无情”:王安石墓碑文浅析
-
作者:张程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墓碑文 墓碑文 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
-
描述:王安石在创作墓碑文时力求从理性的角度对人物作出分析和介绍,然而,并非“任理而无情”。在他的墓碑文作品中,有对亲人的沉郁哀思之情,对不遇之士的怜悯惋惜之情,对知己的悲恻痛悼之情。这些文章让我们
-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
作者:吴凡明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道德哲学
-
描述: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
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
-
作者:梅华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蝶恋花 品论
-
描述: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一生著述颇丰,有《珠玉词》行世,其词集的命名取自珠圆玉润之意。珍珠、美玉虽没有黄金、钻石那么璀璨夺目,但它们有其内在的美——美在自然、温润。由词人颇具匠心的命名方式,我们对晏殊词的风格就可略见一斑。接下来笔者结合晏殊的该首《蝶恋花》来分析一下其词内在的魅力。 一、意象纷呈 含蓄蕴藉 这首词在题材上属于传统的相思别离之作,但晏殊在创作手法上却另辟蹊径,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词的开头,便推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意象:“槛菊愁烟兰泣露”。菊与兰皆为秋季开花的植物,故此意象首先表明时节为秋季,为抒发其相思别离之情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
-
以物寓理:论李觏的咏物诗
-
作者:欧婷婷 来源:岁月(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诗歌 诗歌 咏物 咏物 以物寓理 以物寓理
-
描述:品的过人之处和写作特点.
-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
-
作者:王楠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情与理冲突 情与理冲突 融合 融合
-
描述:作为16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生无法完成最好作品的创作,其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都融入到其作品中,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牡丹亭》中,其情与理的变化跌宕起伏,本文
-
论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
-
作者:李天雨 来源:西江月(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的两座高峰——陆九渊心学和王阳明心学常常被视作一谈,这种等视很容易忽视两者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别。
-
《牡丹亭》的接受研究与“心”“理”学之争
-
作者:王妍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理学 阳明心学 儒学理想复归
-
描述:坛思潮的演变.
-
有关宋明儒对于“心”、“性”、“理”的了解之反思
-
作者:刘述先 拉措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思想 宋明儒学 王阳明 新儒学 陆象山 牟宗三 当代新儒家 气质之性 表达方式 儒学思想
-
描述:一、应该如何命名宋明儒学?关于宋明儒学,有好几种表达方式:道学、理学、心学和新理学。这些称法各有其优缺点。对此,我愿作如下讨论:第一,在宋代曾使用过“道学”这个称谓。事实上,宋明儒学专注于道的研究,而且这种专注可以追溯到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