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45)
报纸(345)
会议论文(7)
图书(7)
学位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97)
地方文献 (87)
宗教集要 (10)
地方风物 (9)
红色文化 (7)
按年份分组
2014(233)
2013(37)
2011(75)
2009(40)
2007(26)
2006(22)
2005(22)
2004(18)
1998(10)
1990(7)
按来源分组
辽沈晚报(8)
证券市场(4)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
民主与法制(2)
金秋(1)
中国城乡桥(1)
广西医学院学报(1)
水电与新能源(1)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1)
旅游纵览(1)
心向红云意在海——一个解读刘绍昆油画的角度
作者:刘绍昆 刘新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油画  架上绘画  北部湾  生存状态  传统美术  集体意识  心向  新生代  工农兵  文化冲突 
描述:体现得最充分,他们从没想过要破坏传统美术的基本规则。所以,把刘绍昆说成是坚定的架上绘画主义者,也
“一曲新词酒一杯” 隐忍之情谁人知——从“酒”的角度解读
作者:张春柳  来源:职大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珠玉词》  《珠玉词》      隐忍  隐忍 
描述:本文从《珠玉词》中经常提到的“酒”出发,试图分析酒在《珠玉词》诸多篇章中的意义,通过对比说明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并探讨其人其词之关系。
解读人生何其悲!——试论汤显祖《邯郸梦记》的思想意蕴
作者:吴秀华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梦记》  生存方式  功名欲  贪欲  官场 
描述: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邯郸梦记》是人们考察明代官场和士大夫阶层心灵变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思想蕴含丰富。
年龄不应是道坎——从干部制度层面解读职务犯罪年龄现象
作者:沈小平  来源:领导科学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职务犯罪  制度层面  领导干部  59岁现象  思想道德水平  生命历程  年龄段  并没有  年轻化  年轻干部 
描述:年龄不应是道坎——从干部制度层面解读职务犯罪年龄现象
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古典诗词中“梅”的意象解读
作者:王雅娟 狄丽英  来源:山东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  王安石  林道  独立人格  中国文化  精神品格  气质  象征 
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素喜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如称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等。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更是有许多优秀的咏物之作深刻传神地展示着人的精神品格,陶渊明笔下之菊,周敦颐笔下之荷,王维笔下之竹……无不体现出诗人的人格理想与审美趣味。在众多的景象中,"梅"可以说是诗人们心中
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骆宾王《在狱咏蝉》解读
作者:郭明志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骆宾王  人格化  咏蝉  契合  自然  美德  胡应麟  唐高宗  意象  咏物 
描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胡应麟《补唐书骆侍御传》)。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清幽凄切,听起来与以往大不相同。诗人闻蝉鸣,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有关本质的三种理论:解读亚里士多德、克里普克和周礼全的本质
作者:夏素敏  来源: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质  谓词  必然  概念 
描述:亚里士多德、克里普克和周礼全先生都承认本质的存在,只是具体看法不同。亚里士多德考察了现实必然及现实事物的本质;克里普克借助可能世界语义学,关注的是逻辑的必然、终极的本质;周礼全预设了绝对本质的存在,对概念发展的两个阶段进行重新阐释。通过三种理论的比较,可以发现两种互为补充的本质。
《幽怪诗谭小引》解读:纪念《金瓶梅》问世信息传递410周年
作者:王汝梅  来源: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幽》小引  汤显祖赏《金瓶梅词话》  《幽》  与《湖海奇闻集》  莫是龙 
描述:一事实在1596至1600年间。《幽》编著者碧山卧樵,可能是莫是龙(待考)。
颠覆思维定势 解构生存空间:解读蔡楠《行走在岸上的鱼》
作者:柳青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洋淀  红鲤  传统与现代  行走  白鲢  解构  融合点  小小说  幸福  思考 
描述:那个来自白洋淀的青年才俊,那个将阅读当做幸福的读书人,那个站在传统与现代融合点的探索者,以他独有的智慧与深度思考,给小小说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次的
欲穷源而不得 竟帐望以空归:王安石的石牛洞题诗解读
作者:韩酉山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牛洞  改革者  孤独者 
描述:王安石的石牛洞题诗,过去极少引起研究者注意。本文以为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在探索过程中苦闷、彷徨的孤独者自我形象。舒州三年,王安石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他与舒州结下深厚的情绕。但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走出“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