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409)
期刊文章(1381)
学位论文(14)
会议论文(14)
图书(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29)
地方文献 (94)
宗教集要 (39)
地方风物 (30)
红色文化 (25)
非遗保护 (8)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370)
2012(410)
2011(438)
2010(765)
2009(327)
2007(112)
2006(81)
1993(15)
1984(16)
1981(15)
按来源分组
解放军报(10)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5)
宝鸡日报(4)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4)
语言文学(2)
中国品牌(1)
高中生之友(1)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1)
健身科学(1)
湖南教育(1)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之比较
作者:蔡生兰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叙议结合  比较阅读  游记  王安石  文章  记叙 
描述:王安石的《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
忘形而得神 神明而章成——王安石《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
作者:孙辉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记  构思艺术 
描述:王安石的《褒禅山记》一反游记常规,忘形而得神,千古传诵。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篇游记具有很高的构思艺术。主要表现在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以“求思”为文眼安排结构和以“求思”为归宿
有志·足力·火把:王安石《褒禅山记》赏读
作者:胡珂瑄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中国历史  政治家  列宁  作文  变法  舒州  思辩  蚂蚁 
描述:,王安石33岁,任舒州通判辞职回乡探亲,归途游览褒禅山,写成《褒禅山记》一文。此文着重记叙他
新君旧主与遗臣:读木陈道态《北集》
作者:谢正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崇祯  曹化淳  顺治  木陈道态  《北集》 
描述:”之传统,深得崇祯之倚重。及清人入关,曹氏倡议为崇祯帝后营葬筑陵,历三载而事成。迨顺治以少年天子亲政,曹氏被委为“帝师”,授顺治以汉土典籍及天竺佛法;暇时教以书画怡情,复为历数先朝旧事。故顺治
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简单、实用、流畅:《褒禅山记》教学简案及
作者:朱诵玉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引导学生  飞来峰  文言文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对策  文章  教学目标  作准备 
描述:,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飞来峰上
深难奇广,余旨不绝:王安石《褒禅山记》的特色
作者:周海平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记》    致难  力奇  旨广 
描述:王安石散文素以"瘦硬通神"而著称,《褒禅山记》颇能代表这种风格。此文以求深、致难、力奇、旨广为显著特点,由一个极为普通的景点发掘出极为异众的旨趣,写出了在立意与结体等方面甚为奇异的游记,不同于
深思慎取才能把事情办好:读《褒禅山记》有感
作者:李芬  来源:学语文(中学高中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记》  乐趣  王安石  才能  发现  朋友  华山  后悔  离职 
描述:大文学家王安石离职舒州通判后,探亲途中与朋友四人拥米把华山后洞。入之愈深,其景愈奇。但后因一朋友提出了“再不回头出洞火把会熄灭”的问题,于是他们都出了山洞,但发现这时火把还能烧好一会儿。王安石这才
其文相近 其趣各异——细品《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
作者:李兴茂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石钟山  王安石  游记散文  苏轼  中国古代  表现手法  感性  地理沿革  文章 
描述:王安石的《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
于山水间悟人生哲理:《褒禅山记》课例赏鉴
作者:贾侦 王永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褒禅山  教学目标  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  王安石  课例  文言文  多媒体展示  文本 
描述:【课例实录】一、形象导入,激发热情师: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红林尽染的群山,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学生齐答:问苍茫大地,谁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课外选文《褒禅山记》的教授
作者:李海林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学生  认知结构  主体地位  加深理解  思想启迪  选文  语文新课标  文言文 
描述:结构.本着这一教学理念,笔者在教授课外选文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说理文<褒禅山记>时(南京市语文中考从2010年始,文言文阅读不再直接选课内文言文,而是选和课内内容相当的课外文言文,故选此文来做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