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泳咀嚼悟文情:例谈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
-
作者:张宝颖 来源:山东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 有效途径 涵泳 咀嚼 实践证明 王安石 语言文字 实词 指导阅读
-
描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美丽语文 诗意人生:记特级教师、宿迁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朱京霞
-
作者:蔡宏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宿迁市 语文教研员 语文教育理念 江苏省 诗意人生 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 老师 高中语文 特级教师
-
描述: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改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主编《走进文学课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新学案》《新课标语文基础知识解读》等10余部书籍,发表学术论文
-
伴着书香去“看云”:读薛瑞萍《五(2)班的语文故事》
-
作者:王婷 来源:教育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 学生 故事 刘绍棠 老师 网络阅读 真实美 王小波 泰戈尔
-
描述:第一次听到"看云"的名字离今天有五六个年头了,其间偶尔通过网络阅读过她或关于她的一些文字,很是敬佩她的才华和底蕴。要说真正了解她,还是在去年寒假,读了她所著的《五(2)班的语文故事》之后。真的
-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谈语文教学中的审丑疲劳
-
作者:王璇 来源:新课程(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丑疲劳 语文教学 审美
-
描述:美和丑好像硬币的两面,过度的审丑使得语文教学偏离了轨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多重审美的综合能力,使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
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应是文道并重、文道统一(与一土同志商榷)
-
作者:暂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应是文道并重、文道统一(与一土同志商榷)
-
积理而练其识 反躬以践其实——摭论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
作者:张曙若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叶圣陶 学习者 语文教育 引导学生 梁启超 陆九渊 自能作文
-
描述:之成功.”又认为.“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以,我们应该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
-
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
-
作者:李之鉴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 孙奇逢 《读易大旨》 “天人合一”思想 实践意义 王安石 自然之变 客体世界 六十四卦 主体认识
-
描述: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李之鉴(河南师范大学)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人。明亡之后的第七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携妻将子,四十余口
-
关注执行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全国高级法院执行局(庭
-
作者:任鸣 来源:法律适用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执行改革 执行理论 高级法院 执行局 实践探索 座谈会 理论研究 执行实践 执行工作 黄松
-
描述:长黄松有出席了座谈会。
-
转换机制出活力——兼评钟祥市第三中学王益宏校长的办学实践
-
作者:沈百福 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钟祥市 第三中学 王益 办学实践 兼评 转换机制 校长 教育经费筹措 产业链条 分担机制
-
描述:当今时代,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产业,它与经济运行和发展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不再只是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先期环节,而是事关各产业链条顺利发展的基石,它不是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全方位辐射型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
一位教育官员和他的教育乌托邦——对何中升同志在教育实践和教
-
作者:李文艺 齐管社 来源:陕西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乌托邦 教育实践 教育跨越式发展 教育局局长 同志 官员 高中阶段教育
-
描述:查研究。据此,他明确提出在全县实现“两基”之后,要及时把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放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上(量的扩张是指基础教育要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端大力发展)。同时,从1999年起,在全县要推行教育发展“四步走”战略(即用一年时间完成管理层聘任,一年时间完成教师全员聘任,一年时间完成学校布局调整,一年时间完成教育技术装备配置)。经过五年发展,黄陵县在教育工作的巩固提高上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1999年改革之前,黄陵县的教育综合成绩排在延安市13个县区的倒数第二。1999年之后,全县的教育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2000年初见成效,已跃入全市第6名,2001年至2004年又在全市连续四年蝉联冠军。《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教育》、《陕西教育》向全省、全国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