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知识印象:读李怀宇《知识:台湾文化十六家》
作者:吴丙年  来源:出版广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  台湾文化  中国文化  印象  白先勇  形象  群体  牡丹亭  开拓  价值 
描述:六家》(以下简称《知识》)。 对于“知识”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吧,比如我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的人。但在作者李怀宇
卌三年逨鼎铭中的“历”即《周礼》中的“校
作者:王晶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卌三年逨鼎    《周礼》   
描述:新出土的卌三年来鼎铭中王命来“官司历”,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历”即《周礼》中的“校”。
浅析佛教传播及其对中韩写梦小说的影响:以《南柯记》和《调信
作者:徐筱婷  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梦小说  佛教  《南柯记》  《调信传》 
描述:,以及佛教在中国、韩国的传播及其对写梦小说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发现在唐与统一新罗时期,佛教的传播对写梦小说有着怎样的影响。
一例曹雪芹所厌弃的才子佳人小说标本(评清抄本《孤山再梦》)
作者:张清河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曹雪芹  《红楼梦》  孤山  八股文  中国小说  《牡丹亭》  “才子佳人”  雨林  武侠小说 
描述:此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类小说的通病,足见曹雪芹艺术见解的不同凡俗,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红楼梦》惊人的艺术成就的取得也是与作者这远远高出时人一筹的艺术识力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读了《红楼梦》再去读这类小说
人物-小说的生命-读刘绍棠的《豆棚瓜架雨如丝》
作者:郑恩波  来源:文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人物-小说的生命-读刘绍棠的《豆棚瓜架雨如丝》
乡民口语和古典文学语言的重塑--刘绍棠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
作者:峻冰  来源:写作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刘绍棠  说语言艺术  乡土小说  小说语言  口语  作家  小说形式  古典诗词  双重性 
描述:作过程中不可也不应回避的问题。当然,鉴于小说自身存在类的差异、作家有艺术造诣的高低以及小说创作实践的具体多样,在这一问题的处理
露珠(小说,附刘绍棠《读后随想》) 北京房山县
作者:王凤梧  来源:文艺杂志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露珠(小说,附刘绍棠《读后随想》) 北京房山县
京门野趣,运河风情:刘绍棠小说地域特征谈片
作者:张同吾  来源:批评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京门野趣,运河风情:刘绍棠小说地域特征谈片
朝向民族统一的“门”──评析韩国作家李浩哲的小说世界
作者:金成玉  来源:东北亚论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分裂  民族统一  作家  “门”  主人公  长篇小说  文学思想  《门》  小说世界  韩国现代文学 
描述:艺术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在自己小说中经常选择“门”这一文学题材,巧妙而形象地反映背井离乡与民族分裂乃至民族统一的主题。
写乡土命运 绘时代风神--《中国乡土小说选》析评
作者:梁鸿安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作品  中国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刘绍棠  地方色彩  乡土作家  时代内容  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四十年代 
描述: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大潮中的一股股活泼泉流,一道道山野清溪。它坦诚地抒写着乡土与乡民的命运,真切地描绘着社会的风貌与时代的精神,虽然它有时仿佛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文学潜流,然而在时代风涛的推波助澜之下,却也曾卷起过千堆雪浪,飞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