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20)
图书(122)
学位论文(83)
报纸(50)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14)
地方文献 (3)
文化溯源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77)
2011(109)
2010(83)
2007(91)
1985(34)
1984(26)
1983(31)
1980(10)
1960(11)
1936(12)
按来源分组
湖南政报(4)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作文升级(1)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作者:李小波  来源:城市规划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长安  唐长安  法天象地  周易  周礼 
描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 ,焕若星辰 ;唐长安城周易礼制 ,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 ,前者敬“天道” ,后者重“人事”。
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牟艳丽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公  制礼作乐  周礼  雅乐  礼乐文化 
描述:周公制礼作乐,创造了超越夏商的礼乐文明,就此,礼乐文化的一切重要方面,都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被打上了文明社会的印记。这种新的文明模式,不仅是对夏、商文化的改造,而且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礼经看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作者:田沐臣 马增强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礼经     
描述:先秦文化的整体性表现为礼乐文明,礼在当时的功用几乎是万能的、无所不包的。尤其是在以“尊礼文化”[]为特点的西周时期,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对此,礼经作了
名分与权利——“娶”字意义的文化演进与言语运用
作者:丁素红  来源:职大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宗法制  名分  权利  周礼 
描述:“娶”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意义具有不同的变化。《左传》作者在运用中利用其特定的文化意义为自己的文本叙述构成一个文化评价系统,衡量着人物的行为表现,预示着事件的发展结局。
略论《唐六典》的编纂特色
作者:徐适端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六典  周礼  设官分职  自注  会典体 
描述:互为经纬、动态记载一代典制的崭新记述方法,为后世典制专著创造性地运用自注作出了良好的范式;该书在历史编纂学上有着明显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论周人的结婚年龄
作者:南玉泉 张志京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始婚年龄  最晚婚龄  早婚  法律规定。 
描述:庶,即平民百姓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指出上述观点的不妥之处。同时,运用典籍记载、各代法律法令、考古发现,文学作品等史料,确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指周人结婚的最晚年龄,始婚年龄则与汉唐各代大体一致,即男子二十上下,女子十五上下。这也是人类自然生理属性的反映,庶民间的结婚年龄可能比贵族会更自由一些。
《三礼》与中国饮食文化
作者:季鸿崑  来源: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仪礼  周礼  礼记  礼仪制度  饮食文化 
描述: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所有这些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乃致今天研究它们,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经》“赋比兴”的五种阐释
作者:李秀梅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周礼  赋比兴  经学  文论 
描述:在对古代有关《诗经》“赋比兴”的阐释作一梳理,将这些阐释类归为文字训诂之说、善恶说、显隐说、正变说和盛衰说等五种,并略作说明。
古殳考究——兼及《说文》中心词隐含机制阐释
作者:朱维德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说文  隐含 
描述:
西汉礼学论略
作者:林存阳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汉  礼学  周礼  仪礼  礼记 
描述:,各具致思 ,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 ,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 ,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 ,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 ,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