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549)
报纸(1266)
学位论文(198)
图书(170)
会议论文(5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69)
地方文献 (213)
地方风物 (58)
红色文化 (38)
宗教集要 (25)
非遗保护 (15)
才乡教育 (11)
文化溯源 (10)
按年份分组
2010(593)
2005(300)
2003(287)
2002(266)
1997(241)
1996(262)
1987(172)
1985(148)
1983(129)
1982(106)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与研究(75)
名作欣赏(74)
语文知识(41)
中文自修(18)
社科纵横(6)
当代传播(5)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党校教学(1)
赣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山西教育(初中版)(1)
柳宗元學的評價
作者:黄雲眉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宗元  王叔  品德  政治改革  王安石  作品  古典文学  人民性  士大夫  集圈 
描述:历史,同时也歪曲了唐代政治上新旧势力斗争的历史;因而它不但使人们对柳宗元的品德隔上了一片浓霧而无徙认识,同时使人们对它所谓可以方駕韩愈的柳宗元文学,也只能止於形式上的欣赏,技巧上的欣赏,而不復能认识到它的光辉的内容,这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伤。今日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要求,主要是在继承发展古典文学中的人民性和现实主羲精神,柳宗元的文学,虽则有它的阶级的局限性,但大体是符合这种要求的。所以,我们以为必须以新的评价,来代替舊的评价,以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来代替片面的歪曲的评价,然後才能使这位杰出的作家的品德和他的作品的统一性,皓然呈露於读者之前,然後才能使读者对这位杰出的作家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崇敬,本文作者不自量力的企图就在於此。深盼读者对本文赐以纠正和補充,使紕缪孔多的本文,能成为研究柳宗元文学的一个开端。
领导人阅——由打勾到画圈
作者:张俊禄  来源:档案时空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  领导人  “耕者有其田”  土地法  打勾  半封建性  王安石  中共中央  平分土地  支援革命 
描述: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解放区,支援革命战争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此后不久,发生的“左”的偏颇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
有灵犀“议”点通
作者:武月娇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  王安石  议论文写作  论点  论据  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生  初中作文教学  针对性  格物致知 
描述:议论文,顾名思义,是要发表议论的。有了论点和论据,还得展开分析,深入议论。分析好,大有益。议论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初学者写议论文,很容易犯
剪裁得当言简意赅--王安石《河北民》
作者:王美春  来源:三角洲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剪裁得当言简意赅--王安石《河北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霍松林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者:徐勇  来源:中学历史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领导者的度量
作者:董勇  来源:党建与人才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领导者  苏轼  吕惠卿  不同意见  党的领导干部  凝聚力  政治素质  湖北省钟祥  个性特点 
描述: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志大而量小,听不得不同意见。当时,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中,除了司马光之外,苏轼算得上是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财政得失
作者:王晓光  来源:财政研究资料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财政  王安石变法  北京  财政史 
描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财政得失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及其改革实践
作者:陈统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家思想  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  广大人民  王安石变法  主要内容  封建国家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儒家 
描述:入侵者妥协投降。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是他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财政经济制度的改革实践则是他执行法家路线的主要表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及其改革实践,对于总结历史经验
王安石的咏物诗
作者:刘成国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物诗 
描述:王安石的咏物诗创作在熙宁以前主要是借物议政 ,托物咏志 ,表现手法上则能准确地抓住所咏之物和主观情志之间的相似点 ,加以形象具体的描绘。熙宁年间的咏物诗创作在保持固有风格的基础上 ,其政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