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04)
报纸(423)
图书(84)
学位论文(46)
会议论文(2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50)
地方文献 (325)
地方风物 (35)
才乡教育 (26)
红色文化 (18)
宗教集要 (17)
非遗保护 (10)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30)
2013(85)
2012(126)
2007(93)
1998(36)
1996(37)
1987(20)
1986(24)
1985(18)
1984(22)
按来源分组
江西教育(7)
江海学刊(3)
争鸣(2)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1)
宜春市地方志通讯(1)
开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佛教文化(1)
长城(1)
大众日报(1)
桂海春秋(1)
曾巩《墨池》鉴赏
作者:王水照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道德修养  仁人  临川  书法成就  新城  书法家  学习  张芝  题外 
描述: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大法官黄松有落马
作者:晓雨  来源:前卫·大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农村苦孩子到司法高官 1957年12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莲上镇兰苑村,在一个旧祠堂内,黄松有呱呱坠地。旧祠堂是土改后当地政府分给他家的住所,几辈务农的家世,让父亲深知种地的艰辛。从小聪明伶俐的黄松有,似乎让父亲看到希望。 为了让他以后有出息,父亲决心送他读书。1968年,黄松有从村小学毕业,考入澄海县东方红中学,因成绩优异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他还写得一手好字,校刊上经常会看到他出色的毛笔字。 高中毕业后,由于尚未恢复高考制度,黄松有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他想利用自己会唱潮剧的特长,进入县潮剧团,结果因户口问题未能如愿,只好不情愿地回乡务农。当农民的黄松有依然晕染着文化气息,他在家门口写了一副对联,上书“日出锄头备箕筐,夜来箫弦琵琶筝”,令村民们啧啧赞叹。
专家点评《紫钗
作者:暂无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上海昆剧团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汤显祖  汤显祖  文化部  文化部  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专家  专家  昆曲  昆曲  点评  点评  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  评论  评论 
描述:2010年6月5日,上海昆剧团在南京紫金大戏院献演了"全国昆曲优秀剧目展演周"中的第三台剧目《紫钗》。6月6日上午,主办单位召开了《紫钗》评论会。文化部艺
后生可畏:廖聪印象
作者:周敬新  来源:大江周刊(焦点)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南昌大学  汤显祖  柳梦梅  演员  南柯  青年  传统艺术  戏曲表演  民族艺术 
描述:不乏实力的青年演员正挑起赣剧振兴的大梁。2010年6月29日,省艺术剧院隆重上演新编赣剧《临川四梦》,反响热烈,扮演
重释《牡丹亭题词》
作者:李思涯  来源:淡江中文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题词  情与理 
描述:重释《牡丹亭题词》
《太平寰宇》的价值和缺憾
作者:周运中  来源:中国地方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史  《太平寰宇  价值  缺憾 
描述:外交流史料、学术地理变化等。而且前人没有论述该书的缺憾,并总结该书的缺憾,如条目重出而内容不同、改动尚未调整、方向颠倒、地名错字、风俗有时不可信、地名传说太杂等。
为人皆求真:张燕瑾先生戏曲研究述评
作者:胡明伟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研究  杜丽娘  西厢记  求真  戏曲文学  桃花扇  戏曲唱词  马致远  牡丹亭  中国戏剧史 
描述:张燕瑾(1939-),河北省辛集市人,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大文学视野下的戏曲研究
从接受角度谈《牡丹亭》对明清女性的影响
作者:暂无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接受  明清女性 
描述:影响。喊出《牡丹亭》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杜丽娘之死
作者:杨明贵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死亡叙事  精神分析  文化反思 
描述:情而死的描写,剧作者以极大的道德勇气赋予了男女之间的原始生命冲动以灿烂、圣洁的色彩,使历代读者在情欲的奔放中感受到了源自生命本源处的美丽和庄严。
试谈戏曲《牡丹亭》与王左派思想
作者:陈虹  来源:铜陵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左派  左派  汤氏思想  汤氏思想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明代王阳明学说的兴起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而王左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戏曲家汤显祖所处的这一特定环境的介绍,以探讨汤氏思想形成及《牡丹亭》创作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