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牡丹亭》中的情
-
作者:孙文静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中的情
-
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
-
作者:王海洋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疑问句 表情功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反问句 毛泽东 《威尼斯商人》 《三国演义》 口语 《牡丹亭》 沁园春·长沙
-
描述:试论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上海/王海洋狭义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一样具有多样的表情功能,并且疑问句的表情功能与其问疑求答的方式有很大关系,现列出以下几种略加说明。一、问疑而无法求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
-
作者:于汀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封建礼教 语言 个性化 性格 柳梦梅 人物形象 感染力 感情
-
描述:《牡丹亭》的曲文绚烂多彩,说白通俗流畅;于刻划人物、点染景色、抒发感情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牡丹亭》的曲、白,于写人、状物中,显得准确贴切、优美形象、简明通俗、个性化,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牡丹亭》以其准确、贴切的语言,把剧作的主人公杜丽娘的成长过程,简要而明晰
-
试论“牡丹亭·闺塾”
-
作者:杨白桦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闺塾”
-
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性质
-
作者:李曼立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性质
-
试论《牡丹亭》的悲剧实质
-
作者:王学敏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喜剧 悲喜剧 悲剧 悲剧 实质 实质
-
描述: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
作者:胡颖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
描述:明清之际,众多文人、艺人根据各自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趣味,根据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程度,先后对《牡丹亭》进行了改编,从而加速了《牡丹亭》这一剧作的传播。其中,冯梦龙的改编本影响较大。文章从剧情、人物、舞台等角度将冯本和汤本《牡丹亭》进行逐一比较,由此得出,冯本《牡丹亭》更富有戏剧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
描述:是持着怎样的观念来改编的呢?针对戏曲的改编,冯梦龙曾谈道:“余发愤此道良久,思有以正时尚之讹。
-
试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
作者:吕文奎 来源:德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思想 科举制度 变法思想 太学 教育管理机构
-
描述: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试论杜诗之“气”
-
作者:卢燕平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宋人 风雅 诗话 诗集 含混 诗说 苏辙 王安石
-
描述:令《读老杜诗集》 :“气吞风雅妙无伦”⑤ ,都是所见略同。宋人在用“气”这个概念评论杜甫诗时 ,又多有元气浑茫之类的说法 ,如田锡“飞动混茫”⑥ 、张伯玉“词含混沌来”⑦ 、韩维“元气混浩神无方”⑧ 、王安石“吾观少陵诗 ,为与元气侔”⑨ 、于恕“气更浑沦”⑩ 。金人元好问更是化抽象为形象 ,大加褒扬说杜甫诗“如元气淋漓 ,随物赋形 ;如三江五湖 ,合而为海 ,浩浩瀚瀚 ,无有涯氵矣 ;如祥光庆云 ,千变万化 ,不可名状 ;固学者之所以动心而骇目” 。这些评论不约而同地用“气”的概念 ,不是偶然的。它们出于对杜诗美感的实际感受。其实 ,当时不论作者还是读者 ,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远古氏族公社的农耕社会中 ,人们与自然熔融无间。与希腊文明中把人与自然分离开来不同 ,他们有着天人合一...